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黄花塔拉苏木位于奈曼旗中南部,总面积55万亩,辖22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总户数4191户,总人口1.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3万人,占总人口83%。近年来,黄花塔拉苏木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打造“四个小镇”特色品牌,以产业强镇为切入点,以文化名镇为着力点,以生态美镇为支撑点,以幸福小镇为落脚点,探索基层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互融共促“新”模式,助力黄花塔拉苏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新气象、迈上新台阶。
共富裕,以“产业强镇”为切入点,谋划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新篇章
打造“产业强镇”,创新实施“一链四区一业二增”战略,探索以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牛羊养殖、土地流转、托管等为主的经济发展思路,形成“以种为主,种养结合”的农牧业发展模式。近年来,谋划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4.1万亩,惠及12个嘎查村,打造千亩方3个、百亩田31个,种植高产玉米稳定在15万亩,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1.6万亩,优质牧草1万亩。推广“联合社+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机手+农户”经营模式,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全部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重点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集中连片种植、全环节托管和整村整组推进,2024年苏木14个行政村整村推进社会化服务10.416万亩,村集体经济增收显著,切实守好了各族群众“粮袋子”。以“万企兴万村”行动为抓手,与10余家企业建立结对帮扶,落实帮扶资金20余万元,真正稳住各族群众“钱袋子”,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巧宣传,以“文化名镇”为着力点,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新氛围
打造“文化名镇”,用好“演”“宣”“讲”创新思路,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有效发挥黑小民间艺术团、老年艺术团、四胡志愿服务队等团队的能动作用,以好来宝、乌力格尔、四胡演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类宣传宣讲百余次,“线上+线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送到农户家中、走向田间地头。不断延伸宣传触角,在苏木、嘎查村、机关、学校、企业等领域广泛开展“两月一周”主题活动,结合重大节庆日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杯”赛事,共争“小石榴籽”“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会、联创共建等活动2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1100余人。定期开展“民族政策宣传赶大集”活动,发放宣传资料4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30余人次。为各嘎查村、中心校、卫生院配备宣讲员66名,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累计开展宣讲50余次,受众人数达到5000余人,用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充实各族群众精神世界,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严生态,以“生态美镇”为支撑点,推动绿水青山多元新发展
打造“生态美镇”,统筹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打造各族群众宜居宜业和美家园。苏木植树造林面积达2.1万亩,森林覆盖率38.1%。统筹推进“三北”工程、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欧投行贷款造林项目,完成综合治沙工程6.91万亩,森林质量提升工程9.06万亩、草原巩固提升工程2.67万亩。依托庭院发展庭院果树经济600余亩,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培育发展林下套种模式,林上要果、林中旅游、林下兼作、林间采摘,“一林生四财”释放生态红利。试点探索“林上要果、林下种药”立体空间种植模式,低产林改造地块发展鸡心果、龙丰果等果树,树下套种桔梗、牛膝等药材,总面积达150亩,是生态治理促经济发展的有效探索,真正实现生态优势向高质量发展优势的转化,为民族地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新局面。
促文明,以“幸福小镇”为落脚点,搭建乡风民风正气新平台
打造“幸福小镇”,走好“镇美”“村合”“人兴”道路,持续改善民生福祉。积极推进辖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新建高标准镇区公路3.84公里,新建联村水泥路50公里,完成13个嘎查村低压改造项目。推动辖区社会事业发展,建成黄花塔拉学区中心校6000平方米高标准户外操场和1040平方米学生食堂。打造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借助草原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民族团结进步广场等活动阵地,拓展乡村大舞台民族团结进步功能,组织老年艺术团、四胡宣讲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文体活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村规民约。践行“枫桥经验”,切实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赌禁毒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建立“网格化”基层治理体系,从源头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将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先进典型评选重要依据,选树内蒙古好人2名、通辽好人4名、奈曼好人7名,旗级以上各类先进典型60余名,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坚持“产业强镇”路径。通过“一链四区一业二增”战略整合农牧资源,实现“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化种植、土地托管服务及“联合社+合作社+农户”机制,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同时,借力“万企兴万村”引入社会资本,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助力、农民主体”的多元增收路径。
立足“文化名镇”定位。依托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以好来宝、四胡演奏等群众性文艺载体和“线上+线下”双轨宣传,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生活,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一步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依托“生态美镇”建设。以“三北工程”、科尔沁草原修复、欧投行贷款造林为依托,提升森林质量,为生态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探索林上结果、林中旅游、林下种药、林间采摘“一林生四财”复合模式,推动生态治理直接转化为经济产出。
围绕“幸福小镇”目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构建“网格化+村民自治”体系,发挥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作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基层治理“肌理”。同时,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草原书屋等功能,开展移风易俗行动,选树“身边好人”,以文化浸润和制度约束双轨并行,营造民族团结、乡风文明的善治格局。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黄花塔拉苏木将始终坚持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用职责和使命辛勤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全面推动黄花塔拉苏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