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榨”出甜日子 “油”智慧点亮乡村

2025年09月11日 14:25:43 中国城市网

路过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道李冲村,一股油香隔着老远就能闻到。

那是从李正均的油坊李飘出来的,机器轰鸣间,一颗颗饱满的花生,正蜕变成透亮的花生油,为全村注入着“金色活力”。

二十多年前,这里还不是这般光景,村里透着一股清寂,李正均用积蓄建坊、凭手艺立足,让一滴油串起种植、养殖、销售全链条,让冷清的乡村重新热闹起来。

致富巧思,一眼看中“榨油”路

1998年,李正均承包下村口一座废弃的院子,开起了一家小副食店,主营农资和生活日用品,日子过得安稳却平淡。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一个农村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目光瞬间被“榨油”两个字牢牢吸引。

“为什么不试试?”李正均心想。他深知,村里每年丰收的花生、核桃、油料作物,常常因销路不畅而低价贱卖,甚至烂在地里。而城市里,纯正的土榨油却一油难求,价格高昂。如果能把家乡的优质原料变成高品质的油品,岂不是一举两得?

说干就干。他拿出多年积蓄,引进了一套小型土榨设备,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一个小型榨油坊。起初,乡亲们半信半疑:“就靠榨油?能赚几个钱?”但李正均不为所动。他坚持传统工艺,低温慢榨,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只为保留那一口最原始的“乡味”。

就这样,土榨油开始了它的华丽转身。第一批花生油刚一上市,便因色泽金黄、香味浓郁而迅速走红。周边乡镇的餐馆、超市纷纷上门订货,甚至有城里人专程驱车几十公里来“抢购”。一年下来,李正均不仅收回了成本,收入竟超过5万元!这在当年的农村,堪称天文数字。

图片86.png

图为李正均对所榨油品进行称重。

妙手改废,油渣变成“金”饽饽

尝到甜头后,李正均没有停下脚步,正在思考油坊未来发展方向时,黄陂烟草的客户经理李智积极加入,为他出谋划策。

“光靠榨油是不够的,后面要进一步挖掘花生油的剩余价值。”在李经理的启发下,李正均眼前一亮,想出了一招“变废为宝”的好点子。

每次榨油后剩下的油渣,原本都是令人头疼的废弃物,但这些油渣富含蛋白质和油脂,却是家禽饲料的“黄金搭档”。李正均经过科学配比,推出了猪、牛、羊、鸡鸭最爱的“营养餐”。

“用这饲料喂出来的猪,肉质紧实,香味浓郁;鸡吃了这些饲料下的蛋,蛋黄金黄,炒菜都带着一股油香!”村民老张笑得合不拢嘴。很快,这种“油渣饲料”在本地养殖市场供不应求,每吨售价远超普通饲料。

图片87.png

图为榨油后剩下的油渣。

以坊为桥,乡村焕新再加“油”

难能可贵的是,李正均没有独享成果,而是将这份希望带给村里更多的人。他发起“循环模式”,村民种植花生、油菜,他按高于市场价收购;榨油后,油渣免费或低价返还给养殖户。一时间,李冲村的种植户、养殖户、榨油工形成了一条紧密的“致富链条”。

据了解,李正均的副食店已升级为村综合服务社,并拓展了电子商务,村里不少年轻人跟着李正均学经营、学技术,有人学着拓展电商渠道,有人琢磨着开发花生酱、油渣零食等新产品,要把“李冲村的油香”做成更响的品牌。

图片88.png

图为李冲村综合服务社门头。

“一口好油,能香一条街;一份念想,能暖一个村。”李正均说道。未来,这股“金色活力”还会继续流淌,带着李冲村的故事,走向更远的地方,榨出更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文 李智 吴邦柱)


责任编辑:尚瑞琳

三农农业农民畜牧业饲料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