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正式推出《北京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下称《公约》),明确提出租借费用计时单位应不超过15分钟,并建议行业统一设置封顶价格。目前,怪兽、美团、街电等8家覆盖全市95%运营点位的头部企业已积极响应并签署公约,承诺通过系统升级、费率调整及人员培训等措施推动新政落地。
“刺客”频现身
引发“充电焦虑”
搭乘着共享经济的东风,共享充电宝应运而生。曾几何时,共享充电宝的出现极大程度解决了人们的燃眉之急,受到不少商务人士、不喜欢自备充电宝的消费者的热捧。
不过,随着共享充电宝的普及,乱象也随之频发。“我有一次逛街的时候手机快没电了,就在商场随手扫了一个共享充电宝,等逛完想还的时候,发现已经没有空余插口可以归还了。为了还充电宝,我骑着小黄车整整转了两条街,才遇到有多余插口的共享充电宝机柜。”北京白领白瑶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她生气的原因在于共享充电宝有时候不仅不方便,还在用户寻找空余插口期间额外产生费用。
中国城市报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共享充电宝”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至发稿前,平台显示共有超2.9万条投诉记录。经梳理,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有的充电宝租借时电量显示满格,但用不了几分钟就断电;有的归还时机柜总是满位,用户只能眼睁睁看着计费不停跳表;有的收费规则不透明,等到结算时才发现被扣了“天价”费用;还有的扣费失败不提醒,逾期无法处理……
本应是“救急利器”的共享充电宝,如今却引发不少“充电焦虑”,频频受到各种吐槽——这背后亟待解决和规范的行业问题不容忽视。
北京推出行业自律公约
剑指“好借难还”“价格刺客”
针对充电宝乱象,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推出的《公约》,围绕收费计价透明化、借出归还便利化等方面提出多项具体措施。
在计价方面,《公约》建议租借费用计时单位不超过15分钟,第一个计时单位内需满5分钟才能收取该时段费用;从第二个计时单位起,不足一个单位不收费。同时规定企业必须在线上租借页面醒目位置公示收费规则,包括免费时长、计费标准、封顶价格及押金政策。
针对消费者反映的“归还不便”问题,《公约》要求企业合理控制共享充电宝机柜空置率,应保证足够空位供消费者及时现场归还。如因网点少、机柜无空位等原因导致无法归还,经企业核实后应暂停计费;因产品自身原因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消费者无法归还,应免除本次使用费用。
“《公约》聚焦价格规范,直接回应了消费者对‘定价过高’和‘价格不透明’的强烈不满。共享充电宝在初期低价引流后,部分企业通过模糊计费规则、抬高封顶价格等方式变相涨价,导致消费争议频发。”北京智帆海岸营销顾问有限责任公司首席顾问梁振鹏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尽管“好借难还”等体验问题也存在,但价格矛盾是目前最集中、最易引发投诉的焦点。《公约》从计费单位和封顶价格两方面切入,正是针对这些痛点提出解决方案。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称,消费者协会牵头而非市场监管部门直接介入,释放了行业治理从“刚性监管”转向“柔性共治”的信号。消协作为第三方中立机构,能更聚焦消费者权益与行业诉求的平衡,通过公约形式引导企业自主规范,既避免“一刀切”式监管的僵化,又降低了企业的合规成本。
或形成“北京经验”
向全国推广
《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充电速度、充电宝电量、取用便捷度是消费者选择充电宝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当价格战被《公约》一定程度上“锁死”后,共享充电宝企业的竞争焦点会转向哪些方面?
“未来竞争会更侧重于精细化运营和用户体验提升。”梁振鹏称,价格竞争受限后,企业竞争将更多转向服务体验和运营效率,比如优化网点布局,提高覆盖密度和便利性;提升设备性能,如加快充电速度、增加多接口适配;改善归还体验,通过技术手段减少“找不到空位”等问题;拓展附加服务,如结合会员体系、积分兑换等增加用户黏度。
“封顶价格”和更细的计时单位势必会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谈及充电宝企业未来发展路径,詹军豪表示,企业可能会通过“降本增效”应对利润压缩。例如优化点位布局,淘汰低效设备,降低运维成本;提升设备周转率,通过技术升级缩短充电时间,增加单日使用频次;拓展B端收入,如向商家收取设备入驻费、数据服务费,通过设备表面以及用户操作时的页面植入广告而获取广告费。
北京作为首都和一线城市,《公约》或将产生全国性的示范效应。“其他城市跟进概率很高,若执行效果显著,或形成‘北京经验’向全国推广,成为解决新兴行业消费痛点的标准范式。”詹军豪还表示,在借鉴过程中需注意地区差异,如二、三线城市消费能力与运营成本不同,应因地制宜调整细则,避免“水土不服”。
版面欣赏
《中国城市报》(2025年09月08日 第 09 版)
■来源: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编辑:任家光(实习)、越玥、张阿嫱、杜汶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