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药科大学工学院“仡岭银针”苗医基层惠民实践团深入贵州省民族地区与江苏省南京市,开展为期近两个月的民族医药传承与基层服务实践活动。团队以“挖掘民族医药瑰宝,赋能基层健康服务”为核心,聚焦“文旅融脉、产研融创、服务融心”三大维度,探索民族医药现代化路径。
文旅融脉:双向赋能构建民族医药价值转化链
团队立足文化溯源定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中国仡佬民族文化博物馆系统梳理丹砂医药智慧,深入解析其在安神、解毒领域的传统应用与现代药理融合路径;深入凯里市中国苗医苗药博物馆,全面掌握苗药“追风藤”炮制工艺、“滚蛋疗法”操作机理等核心内容,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赋能支撑。
产业探索阶段,团队实地调研贵州万胜药业、苗之灵药业,重点考察传承六百余年的廖氏化风丹“九蒸九晒”工艺与现代低温提取技术的创新融合,系统学习指纹图谱质量控制体系;全程参与“防感香囊”“祛湿足浴粉”等健康产品研发实践,切实推动民族医药从文化遗产向产业资源的价值转化进程。
产研融创:跨界融合打造苗药标准化创新样本
团队紧紧围绕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工作方向,于贵州苗医药研究院苗乡圣水智慧温泉康养中心,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传弟子黄向生同志深入开展合作攻关,系统整理形成“固本培元浴方”“祛风康复浴方”等3类苗药药浴核心配方,科学制定涵盖水温精准控制、药材配伍比例等20项规范化操作标准。
充分运用万胜药业等企业的现代化技术成果,成功将传统经验方剂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技术工艺流程,创新研发“彩虹苗药智能识别系统”“定制化药浴包”等可视化服务载体,有效促进苗医药服务体系从“民间经验传承”向“标准化服务供给”转型升级,为基层推广实践提供了具备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的技术实施路径方案。
服务融心:精准对接织密民族医药惠民网络
团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开展多层次精准服务。在南京市秦淮区社区,通过组织“彩虹苗药瓶制作”“小手按摩大健康”活动,组织200余名儿童辨识药材、学习穴位按摩;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云顶村,实地走访11户苗族家庭,设立“苗药文化角”覆盖基础健康需求。
针对特殊群体,团队精准对接服务需求,向江宁区残疾人之家精准捐赠定制药浴包以缓解肢体酸痛,在玄武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系统性讲授苗药知识,着力构建“儿童教育—残疾人康养—老年人调理”一体化服务矩阵,累计服务超200人次,推动民族医药优质资源惠及基层群众。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仡岭银针”团队积极探索,在文旅、产研、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民族医药传承与基层健康服务注入新活力。未来,团队将持续发力,深入挖掘民族医药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拓宽民族医药惠民渠道,助力民族医药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为推动基层健康事业发展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