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网北京9月15日电(记者叶中华)在15日举行的北京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系统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他表示,无论是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还是产业、公共服务等“软联通”,均已形成大量可感可及的成果,协同发展如金秋时节,结出累累硕果。
“十四五”以来,京津冀三地构建了高效的协同工作机制。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协商机制,共议大事要事;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实现津冀工作人员在京联合办公,真正做到“坐在一起、谋在一起、干在一起”;三地各部门常态化对接,组建了18个专题工作组,形成了“要事有统筹、任务有督办、落实有专班”的工作体系,联合融合效能加速释放。
北京“新两翼”建设呈现壮美图景。雄安新区拔节生长,与北京血脉相连。央属标志性疏解项目有序落地,中国星网已迁驻办公,华能、中化总部项目即将投用,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雄安校区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全部开工。雄安中关村科技园短短两年汇聚200余家高科技企业,创新氛围浓厚。城市副中心生机勃发,环球主题公园、“三大文化建筑”成为亮丽名片。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纵深推进,厂通路建成通车,跨界联通道路达11条,检查站通行效率持续提升。正在加快建设的轨道交通平谷线,未来将使燕郊至副中心仅需9分钟。
京津“双城记”越唱越响。双城间周通勤特征明显,联系日益紧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6000家,同城化内涵不断丰富。
产业协同模式持续深化创新。“北京研发、津冀生产制造”的模式日益成熟,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成为实体支撑。“十四五”以来,北京输出至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308.7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近2倍,科技成果“蛙跳”现象得到了扭转。产业协作从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集群规模不断壮大。三地经济总量攀升至11.5万亿元,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协同发展成果最根本的是惠及民生。三地已共建医联体115个,实现临床检验结果互认的医疗机构超1300家,河北百姓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北京名医”服务。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实现“三级跳”,2024年PM2.5年均浓度较2020年再降约两成,“蓝天常见”成为常态。“河北福嫂”占北京家政市场38.4%,守护千家万户“一老一小”;河北净菜在京市场占有率达42.5%,来自天津港的智利车厘子5小时即可直达京津冀市场,百姓餐桌尽享协同便利。
站在协同发展新十年的起点,刘伯正表示,未来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为抓手,以一体化发展为方向,以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为关键支撑,不断强化“一核”辐射引领作用,携手绘就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