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盟完成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生态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

2025年09月15日 20:14:17 中国城市网王晓瑞

在我国北疆生态治理的关键区域内蒙古阿拉善盟,一项历时数十载、凝聚数代人心血的宏伟生态工程近日宣告重大胜利。2025年7月6日,随着最后一段苗木栽植完成,阿拉善盟成功实现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的全面合龙,总长度达1856公里的“绿色长城”巍然屹立,有效阻截了沙漠扩张,保障了区域生态安全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运行。

60F5BD31-0EF5-41E9-B714-F3C2C47856AD.png

阿拉善盟境内三大沙漠总面积达9.47万平方公里,生态极度脆弱,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自1980年建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坚持科学治沙、以水定绿,摒弃高耗水模式,大规模推广以梭梭、花棒、沙拐枣等乡土抗旱植物为主的近自然造林模式,累计完成防沙治沙近1亿亩。

经过持续努力,阿拉善生态呈现显著向好趋势:森林覆盖率从建盟初期的2.96%提升至8.42%,草原植被盖度从不足15%提高到23.18%。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全盟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比2004年减少0.5万和0.81万平方公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在阿拉善左旗,防沙治沙同样成效显著。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前沿阵地,该旗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等工程,累计建成生态项目1628.2万亩,建成腾格里和乌兰布和沙漠锁边林草带588公里,土地荒漠化面积占比从80%降至73.4%。

阿拉善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防沙治沙与沙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打造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发展沙漠生态旅游、推行“以工代赈”等机制,带动3万余名农牧民增收,户均年增收3-5万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FF4DB774-5A5B-4D0D-AA91-048DDFAE5ED6.png

“产品卖得好,肉苁蓉需求大,农牧民想多增收就多种梭梭树。”内蒙古曼德拉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张治峰表示,这种“需求牵引种植”模式,让沙漠增绿与农牧民增收形成闭环,实现生态与经济价值互促。

在宗别立镇茫来嘎查,“党支部+企业+合作社+牧民”的发展模式让牧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现在农牧民的‘生态收益’渠道越来越宽了!”嘎查副书记王涛介绍,2024年当地农牧民通过以工代赈获得收益约1.42亿元,675名生态网格员年领工资1350万元,通过种植肉苁蓉每户年收益可达10万元。

670C977C-353C-4C32-ADC3-081D2540BEF5.png

阿拉善盟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不仅有效遏制了三大沙漠“握手”威胁,守护了河西走廊、宁夏平原等北方粮仓,保障了京新高速、临哈铁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更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片曾经生态极度脆弱的土地,正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稳步迈进。


责任编辑:尚瑞琳

中国沙漠内蒙阿拉善林业时政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