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唤醒城镇历史街区 赓续传统文化根脉

2025年09月21日 12:32:58 “中国城市报”微信公众号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正从过去“推倒重来”的粗放建设,转向“精针绣做”的有机更新,成为衡量城市治理水平、彰显城市文化品位、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关键标尺。

微信图片_2025-09-21_122033_307.jpg

唤醒历史街区,不是简单的修缮或包装,而是要深入挖掘其作为文化“活化石”、生活“烟火气”和发展共生体的三重价值,让古老的街巷在赓续文脉中焕发新生,在服务人民中彰显价值,在拥抱未来中实现共荣。

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的“活化石”。历史街区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城市空间单元,其承载着地域文明的基因密码、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与生活场景的动态延续,是城市文化的“活化石”,保护好、传承好历史街区,就是守护城市的灵魂。

历史街区不仅是城市文脉的物质载体,更是城市人文精神的活态写照。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的格局形成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被誉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馆”。这里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冰心等一大批对中国近现代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保护三坊七巷,保护的不仅是那些古老建筑,还是那些从这里走出的人和事,更是其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开明开放、崇文重教的福州精神。当人们漫步于这些里坊之间,穿行在这些人物的生活场景中,便能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感受到城市发展的人文密码。

历史街区是人民生活的“烟火气”。无论是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还是苏州的古巷、广州的西关大屋,这些空间承载着人民群众的集体记忆,是居民们日常生活、公共交往的重要场所。过去,一些历史街区的改造存在“大换血”的倾向:原住民搬离,取而代之的是统一招商的连锁品牌,导致街区“有形无魂”,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气息和社区活力。成功的实践证明,留住原住民,就是留住街区的灵魂。一个看得见历史、摸得着记忆的城市,才能让居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基于共同文化记忆的身份认同,是城市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如何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是历史街区更新中的重要难题。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必须下足“绣花”功夫,进行精细化、渐进式的有机更新。当前,很多城市在历史街区更新中总结出的“社区规划师”“最小干预”等优秀模式,无一不强调居民在街区更新中的关键地位,以保护为底线、以活态为关键、以人民为主体,融合新业态和新场景,不仅能有效盘活街区资源,更能重塑紧密的邻里关系,培育健康的社区文化,让人民生活的“烟火气”持续滋养城市文化。

历史街区是传承发展的共生体。面向新发展阶段,必须更清晰地认识到历史街区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保存过去,更在于连接现在与未来,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场域。推动历史街区从“博物馆”向“共同体”转型,本质上是构建一个“有温度、有活力、有认同”的共生空间,是城市文脉、人脉与地脉交融的有机生命体。

历史街区独特的空间尺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使其对知识型、创意型产业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是新旧动能转换的绝佳场景。例如,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张园、重庆鹅岭贰厂等案例正是将工厂、仓储、民居等历史建筑改造为设计工作室、孵化器、共享办公场所、艺术体验空间,吸引了大量创新人才集聚,其内核不单是老屋再利用,更是产业发展植入地域文化土壤,将历史与当下进行深入对接,形成独特的精神内涵与品牌价值,推动“产—城—文”共生,从而为城市持续造血。

历史街区的共生性还体现在“主客共享”的惠益逻辑。历史街区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彰显,也是城市文旅发展的核心节点,其不仅是外地游客的打卡点,也是世代生活在此的本地人的会客厅。历史街区需要在传承城市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和谐共生的社区生态,鼓励居民和游客共同融入街区业态共建中,居民可以安心守护传统文化,游客可以真实体验地方生活,实现互利和共生。

历史街区的重要性不止于其本身的影响力,更在于它是整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和精神名片。要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系统来对待,不仅要保护建筑单体,更要保护街巷肌理、历史风貌、空间格局以及与之共生的人和传统文化。(第一作者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第二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特聘研究员)

版面欣赏

微信图片_2025-09-21_122028_914.jpg

《中国城市报》(2025年09月15日 第 17 版)

■来源:朱鹤 刘鲁

■编辑:任家光(实习)、越玥、张阿嫱、刘蕾


责任编辑:乔妙妙

文化城市文化艺术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唤醒城镇历史街区 赓续传统文化根脉

“中国城市报”微信公众号

准确把握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重点

“中国城市报”微信公众号

字节跳动凌晨公告

“中国城市报”微信公众号

把握“低空蓝海” 芜湖借势“高飞”

“中国城市报”微信公众号

音乐节为何偏爱南方城市

“中国城市报”微信公众号

探索“可玩城市”,上海能变得多好玩?

“中国城市报”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