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正从过去“推倒重来”的粗放建设,转向“精针绣做”的有机更新,成为衡量城市治理水平、彰显城市文化品位、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关键标尺。
唤醒历史街区,不是简单的修缮或包装,而是要深入挖掘其作为文化“活化石”、生活“烟火气”和发展共生体的三重价值,让古老的街巷在赓续文脉中焕发新生,在服务人民中彰显价值,在拥抱未来中实现共荣。
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的“活化石”。历史街区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城市空间单元,其承载着地域文明的基因密码、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与生活场景的动态延续,是城市文化的“活化石”,保护好、传承好历史街区,就是守护城市的灵魂。
历史街区不仅是城市文脉的物质载体,更是城市人文精神的活态写照。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的格局形成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被誉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馆”。这里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冰心等一大批对中国近现代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保护三坊七巷,保护的不仅是那些古老建筑,还是那些从这里走出的人和事,更是其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开明开放、崇文重教的福州精神。当人们漫步于这些里坊之间,穿行在这些人物的生活场景中,便能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感受到城市发展的人文密码。
历史街区是人民生活的“烟火气”。无论是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还是苏州的古巷、广州的西关大屋,这些空间承载着人民群众的集体记忆,是居民们日常生活、公共交往的重要场所。过去,一些历史街区的改造存在“大换血”的倾向:原住民搬离,取而代之的是统一招商的连锁品牌,导致街区“有形无魂”,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气息和社区活力。成功的实践证明,留住原住民,就是留住街区的灵魂。一个看得见历史、摸得着记忆的城市,才能让居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基于共同文化记忆的身份认同,是城市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如何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是历史街区更新中的重要难题。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必须下足“绣花”功夫,进行精细化、渐进式的有机更新。当前,很多城市在历史街区更新中总结出的“社区规划师”“最小干预”等优秀模式,无一不强调居民在街区更新中的关键地位,以保护为底线、以活态为关键、以人民为主体,融合新业态和新场景,不仅能有效盘活街区资源,更能重塑紧密的邻里关系,培育健康的社区文化,让人民生活的“烟火气”持续滋养城市文化。
历史街区是传承发展的共生体。面向新发展阶段,必须更清晰地认识到历史街区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保存过去,更在于连接现在与未来,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场域。推动历史街区从“博物馆”向“共同体”转型,本质上是构建一个“有温度、有活力、有认同”的共生空间,是城市文脉、人脉与地脉交融的有机生命体。
历史街区独特的空间尺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使其对知识型、创意型产业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是新旧动能转换的绝佳场景。例如,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张园、重庆鹅岭贰厂等案例正是将工厂、仓储、民居等历史建筑改造为设计工作室、孵化器、共享办公场所、艺术体验空间,吸引了大量创新人才集聚,其内核不单是老屋再利用,更是产业发展植入地域文化土壤,将历史与当下进行深入对接,形成独特的精神内涵与品牌价值,推动“产—城—文”共生,从而为城市持续造血。
历史街区的共生性还体现在“主客共享”的惠益逻辑。历史街区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彰显,也是城市文旅发展的核心节点,其不仅是外地游客的打卡点,也是世代生活在此的本地人的会客厅。历史街区需要在传承城市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和谐共生的社区生态,鼓励居民和游客共同融入街区业态共建中,居民可以安心守护传统文化,游客可以真实体验地方生活,实现互利和共生。
历史街区的重要性不止于其本身的影响力,更在于它是整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和精神名片。要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系统来对待,不仅要保护建筑单体,更要保护街巷肌理、历史风貌、空间格局以及与之共生的人和传统文化。(第一作者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第二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特聘研究员)
版面欣赏
《中国城市报》(2025年09月15日 第 17 版)
■来源:朱鹤 刘鲁
■编辑:任家光(实习)、越玥、张阿嫱、刘蕾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