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上海市浦东新区康桥镇:中药非遗在产业创新中“守艺”又“传艺”

2025年07月01日 15:39:46 中国城市报余新江 王清芬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益大中药饮片炮制技艺”展示现场。

上海康桥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供图

近期,上海市浦东新区康桥镇第二十三届文化艺术节暨首届中医药文化节在位于该镇的益大本草园开幕。开幕仪式上,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体旅游局局长邵世志,康桥镇党委书记郭笑勇,康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赵永红,康桥镇人大主席王旭光等共同为“双节”揭幕。赵永红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益大中药饮片炮制技艺”传承人、上海康桥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桥中药”)董事长陈维荣共同为“益大中医药食疗馆”揭牌。

据介绍,“益大中医药食疗馆”的建成,有利于系统呈现中医食疗文化精髓,为上海市进一步传承中医药文化、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落地,提供了新的实践平台。而有着清晰历史源流和发展轨迹的“康桥中药”,正以守正创新的实践生动诠释着“优秀传统如何活在当下”的时代命题。

陈维荣介绍,“康桥中药”的前身可追溯至其曾祖父陈心一创办于1910年的上海南市老城厢益大药行。1929年,益大药行迁至新址,由陈维荣祖父陈嘉僧主持经营。1938年,益大药行又在今黄浦区东棋盘街68号重新开业,1941年起由陈维荣父亲陈麟清经营。1957年,益大药行歇业。

益大药行潜心专研中药炮制技艺,药材品质曾享誉沪上。改革开放后,关于益大药行的情愫继续流淌。

作为家传中药炮制技艺的第四代传人,陈维荣以“益大药行”相关文化为基础,于1991年成立上海保康中药材联营厂,开展中药材外贸;1997年成立保康中药材饮片厂,开始探索进入国内中药饮片市场;2001年,企业转制更名为上海康桥中药饮片有限公司;2005年,收购静安区医药公司药品经营执照,组建上海康桥药业有限公司……

如今,陈维荣的两个儿子成为了“益大药行中药炮制技艺”的新一代传人,延续中医药文化的地域性情怀。

近年来,“康桥中药”注重专业药材领域的精耕细作,不断做大做强,力求“扎根康桥、走向世界”。

“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在全面继承益大药行中医药文化的基础上,“康桥中药”深入研究闷润、浸泡、切片、镑片、剁劈等加工技艺,创新熟地黄、制黄精等九蒸九制的桶式蒸法。公司生产的黄芪、白术、熟地黄、全蝎、制香附、制延胡索以及沪地龙、红豆杉等中药饮片,受到市场好评,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中药行业名优产品。目前,“益大中药饮片炮制技艺”已成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康桥”商标也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

作为康桥文化的优秀代表,“益大中药饮片炮制技艺”如何香传万里、散发出“青春滋味”?新一代制药人如何让中药文化更好地传播?这是摆在陈维荣面前的主要问题。

结合长期的实践和调研,陈维荣意识到,要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中药文化这一宝贵遗产,仅限于发展生产是不够的,必须拓展保护场景、创新传承机制。

2009年,创建中草药文化保护基地的规划设想在康桥镇经济工作会议上被第一次正式提出来,得到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后又得到了浦东新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背景下,益大本草园从创意设想走向落地生根。

建成后益大本草园用地面积350多亩,驯化种植了500多种药用植物,设置有特色矿物中药山、中药陈列馆和上海海派中医文化长廊等特色空间,成为浦东新区中医药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融入市、区、镇各级大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康桥中药”还成立了益大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与雷允上、徐重道、童涵春堂等一批知名企业签约,与浙江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食品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一个新的大健康产业集群正逐步成型。

延续历史情愫、传承传统技艺,“康桥中药”在新征程中找准位置,在新挑战中不断突破,立足康桥沃土,政企携手助推区域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试想,当‘康桥中药’作为康桥特色文化符号亮相海外,国际友人感慨于中医药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时,我们的文化自信便能够转化为一种自发的文化传播力、发展推助力。”陈维荣说。

《中国城市报》(2025年06月30日第13版)


责任编辑:越玥

中药中医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