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一场跨越时空的更新对话

北京大吉巷变身休闲消费新地标

2025年07月15日 17:32:18 中国城市报中国城市报记者 孙雪霏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大吉巷凭借独具一格的合院式街区形态、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多样的商文旅业态,今夏正式开业后迅速成为热门打卡点。

中国城市报记者 全亚军摄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街道的中海大吉巷项目,以“城市文化会客厅、市民休闲广场、商业综合体、生态楼宇集群”四位一体的复合形态,为北京二环内增添了一处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新地标。

历时9年改造提升,这一总规模达36万平方米的综合体填补了城南商业空白。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标志性城市更新综合体,大吉巷自开业以来迅速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大吉巷通过“修旧如旧”“原样原建”的手法,保留历史风貌并注入现代设计元素,实现商业、文化与公共空间的和谐融合。康有为故居、《每周评论》旧址等文化地标与时尚品牌、潮流场馆并存,构建了一个充满沉浸感的“四合院商圈”,成为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典范,也为“让老建筑融入新生活”提供了生动的范本。

修复遗迹传承文化之根

大吉巷曾是宣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几百年来,这片街区承载了无数历史记忆。康有为故居、《每周评论》旧址以及米市胡同29号院,都是大吉巷的历史坐标,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变革,也体现了老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鱼骨状街巷和院落格局,曾是宣南地区会馆、名人和商业文化的集中承载地。许多游客曾在此足驻感慨:“站在这些历史遗迹面前,仿佛能感受到昔日思想激烈碰撞的热浪。”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文物建筑原本的风华逐渐褪色。历史建筑的墙面风化、木屋架变形,年久失修的痕迹愈发显著。

老居民王先生见证了大吉巷的焕新,他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以前这里真是破旧。我们小时候常常在院里跑来跑去,每到下雨天,家里就会漏水,墙壁还会发霉,门窗也是松动的。那时,我们从来没想过,这些房子有一天会重新焕发光彩。”

正是基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考量,大吉巷城市更新项目自2016年启动,并逐步改变了这片街区的面貌。作为项目主导方的中海地产,立足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修复,提出了“修旧如旧”“原样原建”的设计理念。项目团队对老街进行了全面的历史考证与数字化修复,深入研究历史资料、查阅老照片,并邀请文物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力求将历史建筑恢复至最接近原貌的状态。

“我们在修复过程中,不仅恢复建筑的外观,更重要的是恢复它的文化价值。”中海地产北京新城公司副总经理孙齐林回忆最初的修复思路时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说道,修复工作需要确保建筑的历史形态不变,同时还要考虑到建筑原有的社会与文化功能。

在修复康有为故居的过程中,设计团队特别注重保持历史建筑的原有面貌:屋顶的瓦片重新铺设,木质梁柱恢复原貌,雕花窗棂细致修复,甚至连院内的石雕抱鼓石也都被悉心修整。“每一处细节,我们都按照原始的历史资料来恢复,确保它们能重现曾经的样子。”中海地产北京新城公司设计总监王璞详细描述了修复的过程。

由于许多历史建筑中的构件无法再用原材料进行恢复,团队采用了数字化建模技术,对建筑进行精确测量与还原。在这个过程中,王璞和团队不断与文物专家交流,确保每一项修复工艺都符合文物保护的严格标准。最终,项目方联合街道与社区梳理出48处重点保护院落、61处一般传统院落及5条传统胡同,制定“一房一议”“一屋一策”的精细化修缮方案,既保留了历史风貌,也实现了现代商业的功能需求。

在腾退保护过程中,陶然亭街道联合中海项目方建立了“评估建档—分类修复—活化利用”全链条保护机制,确保大吉巷历史遗产的完整性,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存提供了宝贵经验。

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保存了康有为故居、米市胡同29号院和《每周评论》旧址等明清至近代的历史建筑群,还完好保留了大吉巷文保区四合院历史遗产的原真性。”

创新商业激发老街活力

大吉巷更新不仅是修复历史建筑,更是一场文化与商业的双重蜕变。除了保留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项目团队创新性地引入了现代商业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

“我们特意从昌平区过来,听说大吉巷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有许多新兴品牌。这里巧妙融合了传统与当代元素,既有老北京的韵味,又能享受到便捷的购物体验。每个商铺的设计和氛围都让我感受到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逛了一整天,感觉非常新鲜有趣。”北京市民李嘉童兴奋地向中国城市报记者分享道。

正是文化与商业的创新融合,赋予了大吉巷新的活力。这里的商业空间与现代生活方式、消费理念高度契合,形成了鲜明的商业阵容,成为消费者的新磁场。随着创新品牌的加入,大吉巷的商业活力也得到了激发。如今,这里有如“东方境”“诸如是”等新中式美学品牌店,还有“MUJI”“RE而意”等多维生活方式品牌,以及“俏东北”“有雲”“杏花堂”等独具特色的餐饮品牌,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和体验。

“不同于传统的购物中心,大吉巷的商业设计基于传统四合院的结构,打破了封闭式购物中心的框架,创造了一个开放式、互动性强的商业环境。”中海地产北京商管公司集中商业管理部总监付翔介绍,在这里,水泥地面和高大封闭的建筑不再是常态,取而代之的是绿意盎然的街头景观和错落有致的商店。每一条街道都保留了北京胡同的风貌,又融合了现代商业的动感和活力,创造出一个集文化、商业、艺术于一体的创新空间。

街区的布局极具创意,整体设计注重自然光线的引入和空气流通,让游客购物、就餐、娱乐不再是单一的消费行为,而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正如中海地产北京新城公司大吉巷景观负责人方红梅所言:“每一个店铺、每一个展览、每一处装置,都与大吉巷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呼应。消费者在这里既能购买商品,也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大吉巷的“首店经济”已成为其独特的符号,超过一半的品牌为首店或定制店,为这处街区注入了年轻与活力,例如RE而意×Le Coq Sportif联名定制骑行全国首店,以及主打国风香薰产品的宋朝香薰等。这些创新品牌提升了大吉巷的商业活力,更让这里成为展示品牌创新力的舞台。

“首店经济给了大吉巷更多的市场话题和商业价值。”付翔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随着这些创新品牌的加入,大吉巷已成为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亮点,并通过与历史文化的深度结合,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商业与文化共生的生态系统。

空间焕新服务社区需求

大吉巷的特色在于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时也体现在对周围社区的积极影响。更新后的大吉巷逐渐成为本地居民和游客的文化聚集地,为北京市民提供了更丰富的生活方式。

“我住在附近,刚开业时就经常来这里散步。”市民杨杰是大吉巷的常客,对这片区域的变化感触颇深,“以前这里没有像样的休闲空间,现在和朋友来这里逛逛,既能购物,又能参加文化活动,整个区域的生活气息焕然一新。”

在杨杰眼中:“大吉巷就像是古色古香版的三里屯,街区设计层次丰富,不仅有地面部分,还有地下区域。四合院的屋檐、灰色瓦片等传统元素的融入,让这个新开业的商业街区增添了别样的韵味。很多人还戏称这里是‘菜古里’或者‘南里屯’。”

杨杰提到的“文化活动”正是大吉巷的一大亮点。自开业以来,康有为故居、《每周评论》旧址等文保建筑内,定期举办各种文化展览,从丝路文明艺术展到冯唐《春在花》艺术展,再到以“康有为书法”为主题的专题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居民。

大吉巷的开放设计将文物保护区、绿地、下沉商业街区和城市肌理织补区等巧妙融为一体,打造出一个无障碍、层次感丰富的传统街坊式开放空间。这一独特设计使其成为市民休闲、社交的理想去处。方红梅表示:“我们将周围的生态绿地、口袋公园等公共空间融入其中,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城市绿肺’,大大提升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凝聚力。”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项目团队在规划时充分考虑了周边居民的需求。调研显示,社区居民对体育和休闲活动的需求较大,因此,设计中增加了篮球场、休闲广场、地下剧场等公共设施,进一步提升了大吉巷的社区价值和便捷性。

此外,大吉巷在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设计思路值得借鉴。设计团队秉持“地上控规模,地下挖价值”的理念,使大吉巷在有限的地面空间内发展商业,同时将地下空间打造成活跃的商业和文化区域,为市民提供更多绿色开放共享的生活空间。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14日第13版)


责任编辑:越玥

建筑商业消费文化建筑文化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