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实行一条主线贯穿、三大平台驱动、三项机制赋能的“133”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法,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形成了“党建强、治理优、乡村美”的良好局面。
贯穿“一条主线”
筑强基层战斗堡垒
东山县以党的领导为主线,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夯实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坚实基础。
强化“红色引擎”。持续实施“堡垒工程”,结合农村基层党建“体检”,按照有县领导联村、有下派驻村第一书记等“五个一”要求,对8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进行“回头看”,并总结制定常态化跟踪督导清单15条,推动全县61个村党组织对标先进,争创“四星级”以上党组织。今年年初,全县评定“四星级”以上村党组织达32个,占总村数的52.5%,连续三年均增3个。
激活“跨村联建”。以党建联建为主线,带动乡村联合、产业联兴、乡风教育等串联起来,发挥强村、镇中心村辐射带动作用,协同推进弱村、周边村发展,推动形成陈城镇“山海联姻”、前楼镇“农渔旅共富”等6个跨村联建品牌,成立联村党委13个,组建海域联合巡逻队、环保志愿服务队11个,推进跨村矛盾纠纷化解、乡村“两不管”地带垃圾清理、乡镇船舶联管联控等工作落实,强化基层治理新效能。
织密“一网统管”。坚持党建引领、多网合一,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础划分网格,每个网格覆盖50户左右,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下设若干网格员,每名网格员联系10户左右农户。采取单独建、联合建等方式,同步跟进设置网格党小组,建立“村党组织—网格长—网格员”的网格架构体系。目前,全县61个村共划分为569个网格,配备网格长(员)共2763人,乡村“消息树”推动组织触角向乡村“神经末梢”不断延伸。
搭建“三个平台”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东山县搭建联系、服务群众的各种平台,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
用活民主议事“小圆桌”。发挥渔民听证会、长者理事会、乡村振兴促进会等乡村自治组织作用,依托乡村家风家训馆、口袋公园等场所打造党群茶话室、连心亭等,搭建“村民恳谈夜”“阳光议事日”“圆桌协商周”等民主议事平台,组织镇、村干部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今年以来,共收集创建强村富民工坊、推行跨村联建等方面的金点子、好建议235条,解决征地拆迁、渔船管控等方面问题112个。
打造便民利民“服务站”。实施农村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行动,结合村级组织“乱挂牌”问题专项整治,先后投入300余万元打造7个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引领带动全县61个农村党群服务中心撤下1985个加挂牌子,同时按照党群服务、文体休闲等8大功能,合理划分阵地空间,设置服务大厅、办公区等5个功能区,推动实现“牌子减下去、服务提上来”。
选聘海域纠纷“和事佬”。着眼推进海上养殖设施改造、海域矛盾纠纷调处等,引导镇、村主动与公安边防、海警、海洋渔业、应急管理等涉海部门开展共建活动,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整合办公场所等方式,创立“海上党群议事厅”“鱼骨沙洲旅游服务中心”“渔民服务驿站”等海上治理平台,培育出海域纠纷调解“和事佬”、乡镇船舶管理“老船长”等自治力量,就近就便为渔民、游客等提供法律援助、船舶维护、海上救助等服务213人次,解决矛盾纠纷问题121个。
健全“三项机制”
推动干部群众共治
东山县通过畅通诉求渠道,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构建“干部带动、群众主动、社会联动”的共治格局。
优化诉求响应机制。线上线下随机收集群众诉求,每月底实行“红、黄、绿”分类处理。问题“标绿”的由网格长(员)即时解决、“标黄”的由村“两委”干部解决、“标红”的由村党组织协调乡镇或县直部门联动处置,并通过公示栏、微信群、“小微权力”监督群等平台公开办理进度,确保事事有回音。今年以来,通过实行分类处置,全县农村信访件下降27%、信访人数下降27.3%,各村村民满意度平均达94.3%。
创新协同参与机制。改变以往“干部包办、群众旁观”的局面,打造“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模式,培育“有德评理人”“邻里帮帮行”“环境监督员”等志愿服务队伍,同步推行“积分制”,将参与卫生整治、征地征迁、化解纠纷等行为量化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今年累计参与2000余人次,兑换金额近8万元,着力调动群众积极性,推动村民自主管理公共事务,营造“大家事大家议、大家事大家办”的良好共治氛围。
完善正向激励机制。把党员和群众参与治理的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将表现突出的党员纳入年度评优评先范围,对热心参与村务的群众授予“十佳村民”“最美群众”等荣誉。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定期通报表扬先进典型,曝光批评不文明行为,形成正向激励。今年以来,全县各村通过“党员践诺评议”和“星级志愿者”“十佳村民”评选等方式,带动村民常态化参与环境整治、助老服务等累计1.2万人次,推动乡村治理有序、有力、有效。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28日第2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