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城镇化则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与重点任务,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的提出,以“现代化”为时代注脚,以“人民”为价值底色,精准回应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也为全球城市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维度,指引我们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价值内核与核心要义是什么?
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价值内核,首先体现在对发展阶段的深刻洞察与历史方位的精准把握。我国城镇化进程在改革开放后展现出世界罕见的规模与速度——从1978年城镇化率17.9%到2024年达67%,短短四十余年实现了西方百年历程。新时代以来,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发展能级、规划建设治理等实现质的飞跃。当前,城镇化从快速增长转向稳定发展,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这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方位。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加速、科技创新迭代、绿色低碳转型等时代课题,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要求。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将高质量发展、宜居包容等要素熔铸为有机整体,致力于实现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高度统一,引领城市向契合人民需求、富有发展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价值内核,深植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度融合。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核心要义在于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与“人民城市”的价值内核深度融合,形成兼具时代特征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城市发展范式。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城市现代化划定了清晰坐标;另一方面,“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人民性为根本价值,明确了这一系统工程的价值原点与运行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意味着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必须回应群众的真实需求;以人民为主体的建设立场,强调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来自群众的积极参与;以人民为评判者的成效标准,要求将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最终标尺。人民性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灵魂,它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全流程之中。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城市为资本服务”的逻辑,转而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人民是否满意”为终极标准。这种导向不仅体现在公共服务的普惠化上,即让每个市民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服务,还延伸至精神归属感的培育,让每一位个体在城市中都能找到尊严与价值。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再仅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更加注重人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回归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本质。通过这样的方式,城市不仅成为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更成为人们心灵的归宿,让城市真正成为人民的城市。
迈向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征程,正是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的生动实践。这条道路深植于我国城镇化的历史土壤,以人民性为价值原点,将发展与治理的辩证统一、系统与可持续的内在要求、开放与互鉴的包容姿态熔铸为鲜明特质。从优化城市体系的宏观布局,到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多维建设,每一项举措都在回答“城市发展为了谁”的根本命题。当城市空间更趋协调、创新活力持续涌流、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生态底色愈发鲜明、安全防线更加牢固、文化魅力日益彰显、治理效能稳步提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便有了坚实依托。这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尺度的生动演绎,更为人类城市文明贡献着中国智慧与方案。(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28日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