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东高榆村:非遗手造“梳”出亿元产业

2025年07月29日 15:03:32 中国城市报中国城市报记者 巩 静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东高榆村工人正在制作木梳。

丁大伟摄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东高榆村制作的以“龙凤呈祥”为主题的木梳产品。

丁大伟摄

一把梳子,不过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小物,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板泉镇东高榆村,却是千家万户的“金饭碗”。2024年,东高榆村年产木梳5000余万把,占全国市场份额70%,综合产值近1亿元,带动周边10余个村3000余人就业,木梳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

从濒临消失的“小作坊”到声名远播的“中国木梳第一村”,东高榆的蝶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新生产、销售模式赋能共同写就的乡村振兴样本。

传承三百年

小工艺扎根乡村

东高榆村的木梳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相传,一位宫廷手工艺人告老还乡途中,在东高榆村附近染病,幸得一位陈姓村民照料才得以康复。为报答恩情,手工艺人将制梳技术传授给了陈姓村民。从此,这门手艺便在东高榆村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传统的高榆木梳分大弓、大片、大方、中方、小方、拢子6个规格型号,主要以枣木、杏木、梨木等木质细腻的硬木料为原料,其中又以枣木为佳。制作一把高榆木梳,需经过选料、解板、开齿、锯背、磨背等2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着严格的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一把上好的木梳,从原料到成品,至少需要15天的精心打磨。这样制作出来的木梳,做工精细、造型美观、坚固耐用,不仅具有梳头的实用功能,还因用木梳梳头能有效刺激穴位、畅通经脉、清脑提神,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过去,木梳制作手艺在东高榆村的传承有着严格的限制,多为家族内部传承,技术高度保密。这种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技艺的独特性,但也限制了其发展规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环境稳定,集体化生产的推进让木梳这一传统工艺得到解放。农业社统一组织木梳生产,男女老少纷纷参与,木梳生产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东高榆村的木梳产业面临诸多问题。长期以来,木梳生产以家庭小作坊为主,生产模式分散,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管理;人员不专业、技术不精,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当时村民普遍缺乏品牌意识,产品大多以代工形式销售,自身产品附加值极低,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一度沦为义乌市场的“代工车间”。

再加上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传统的木梳款式和单一的销售渠道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东高榆村的木梳产业一度徘徊在市场淘汰的边缘,村庄经济发展也陷入困境,甚至成为了贫困村。

面对困境,东高榆村党支部意识到,要想让木梳产业重焕生机,必须进行改革。2020年,在山东省税务局派驻东高榆村第一书记刘恩夫的支持下,东高榆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莒南县高榆木梳工艺品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入股50万元,党支部书记丁明文兼任理事长,6名党支部成员带头入股46万元。合作社整合了村内12个木梳加工小作坊,统一管理,保障了产品市场的稳定性,让合作社成员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

为了规范木梳市场,提升产品质量,合作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原料采购上,严格把控进货渠道,确保木材质量上乘;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格监督;统一产品规格,使木梳在尺寸、形状等方面更加规范;合理制定销售价格,避免恶性竞争。同时,合作社还投资建起两个带锯厂,引进先进的生产机械,推动木梳生产从传统手工制作向机械化生产转变。

这一系列举措,让小作坊逐渐走向规模化,木梳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合作社成员的木梳产量从每人每天约30把提升到了约500把,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如今,东高榆村所属板泉镇木梳制作厂超50余家,木梳产业的崛起,不仅带动了本村经济发展,还辐射周边10余个村,为3000余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创新赢市场

老技艺焕发新生机

丁明文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东高榆村党支部以木梳产业为基础,成立了临沂鹊桥工艺品有限公司,丁明文担任法定代表人。公司将“创新”作为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

丁明文介绍,临沂鹊桥工艺品有限公司瞄准不同年龄、职业的消费群体,精心打造了“高榆”“鹊之桥”“清越坊”等多个木梳商标。选用青檀、紫檀、红檀、黑檀等多种不同木质材料,推出了12生肖系列、龙凤系列、祥云系列等50多个新品种木梳。除了传统的木梳产品,临沂鹊桥工艺品有限公司还开发了一大批木梳“周边”产品,如按摩梳、书签、国风发簪等,这些新产品时尚新颖,深受年轻人喜爱。

近年来,临沂鹊桥工艺品有限公司注重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公司经理丁大伟坦言:“要打出品牌,宣传推广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严把原材料和制作工艺关,确保每一把木梳都品质优良,好的产品就是最好的品牌。”

通过积极参加各类展会和文化活动,高榆木梳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2023年5月,高榆木梳在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中亮相,受到国际友人的喜爱,进一步打开了国际市场。如今,高榆木梳年产量达到5000多万把,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大城市,还远销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为了传承和弘扬木梳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高榆村集体投资建设了木梳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内详细展示了中华木梳6000年的发展历史,以及高榆木梳300余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实物展示、图文介绍、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方式,让参观者深入了解木梳文化的博大精深。博物馆内还设立了非遗体验馆,展示传统木梳制作工序,让参观者有机会制作木梳,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

此外,东高榆村抓住“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的契机,积极打造木梳手造示范基地。并参加“山东手造・优选100”“山东手造·产自临沂”等评选活动,举办木梳文化节和木梳文化论坛,不断提升高榆木梳文化的影响力。

通过这些活动,高榆木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成为莒南县乃至山东省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2024年,“高榆木梳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电商拓销路

小村庄链接大世界

在互联网时代,电商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东高榆村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发展电商产业。村里投资100万元建立了电商产业园和木梳工艺体验馆,吸引了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理念先进的年轻一代回乡创业,成为电商主力军。

专业人才杜建萍就是东高榆村的电商主力军之一,她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电商的普及大大提高了高榆木梳的知名度,在直播间可以给观众讲解木梳的历史、功效、制作工艺等知识,既传播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增加了木梳的销量,一举两得。”

丁明文与刘恩夫还走进山东电视台直播间,进行电视宣传和直播带货。他们以第一“梳”记的名片,向观众介绍高榆木梳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关注。

杜建萍介绍,木梳在电商平台月销售额可达30余万元,实现了宣传效益双丰收。电商的发展,让东高榆村的木梳产业打破了地域限制,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为破解人才瓶颈,东高榆村党支部与临沂大学、山东工艺美院共建实训基地,引进12名设计师开发了50余款国潮新品,生肖、祥云、龙凤等主题梳子成为网红爆款。同时,面向留守妇女、老人开展免费培训,年均新增熟练工200人。

木梳产业的蓬勃发展已渗透到村庄的每一处肌理,产业兴旺带来乡村蝶变。走在村里,整洁的街道两旁,家家户户的小院里都摆放着制作木梳的工具和木料,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香。村庄的基础设施在产业收益的反哺下不断完善,为木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东高榆村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木梳第一村”。

从最初的家庭小作坊到如今的规模化产业,从传统的手工制作到机械化、智能化生产,从单一的产品类型到多元化的产品体系,从本土市场到走向国际舞台……东高榆村的木梳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东高榆村凭借着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和创新,用一把把小小的木梳,“梳”出了一条致富路,“梳”出了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28日第08版)


责任编辑:越玥

木梳小作坊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便民利企作用凸显

中国城市报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