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城市工作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这是继2015年首次召开后,时隔十年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意味着我国城市建设、治理与发展步入新阶段。
人民城市是为人民而建设的,也是人民参与建设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意味着要通过城市现代化来服务人民,并推动人民城市人民建。当前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破解这些问题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并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城市发展与治理要以人为本,但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忽视了人本主义。有的城市更多表现为土地和行政意义上的城镇化,而没有注重人的市民化和市民的生活品质。有的城市规划建设过度同质化,往往“千城一面”,缺乏因地制宜和地方特色。与此同时,城市治理缺乏统筹协调,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关注不够,还没有建立面向常住人口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机制。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过去不少城市注重外延式发展,更多追求“摊大饼”式的规模扩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城市的内在发展质量。城市“跑马圈地”不断地向外拓展,却并没有在加速扩张的同时做好这些区域的配套发展。这使不少城市患上了职住分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大城市病”,城市的发展难以适应市民的需求,和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要求相去甚远。现代化人民城市是立体式向上生长的城市,更多追求城市空间的综合开发与高效利用。为此,要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更多注重城市内在质量提升,使市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更加注重通过城市更新来改造和提升城市品质。当前我国城市的发展重心已从建设新城走向旧城改造,通过城市更新来增强街区和社区活力。不少老旧街区需要更新改造,实现功能转换和品质升级。与此同时,要对老旧小区进行微改造,通过加装电梯、增设停车场、拓展绿地等方式建设完整居住社区,满足居民对高品质公共服务和生活类服务的需求。这意味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更新制度体系,增强城市更新能力,并通过引入社会组织和企业来规划和运营城市更新项目。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推动城市治理创新增效。一些城市的管理部门“叠床架屋”、政出多门,政策之间相互打架的情况时有发生,也使城市治理难以实现精细化和高效运行。不少城市的治理还停留在传统手段,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和赋能还远远不够。为此要健全城市治理体系,加强跨部门政策协调,使城市治理朝着一体化方向迈进。要进一步发展智慧城市,推动市域数字化转型,使城市治理的智慧化水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要推动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实现设施共建、数据共享、服务对接,更好适应跨城流动的市民生活工作需要。
发展现代化人民城市,要推动城市治理以人为本,而这意味着要更多倾听民意、解决民盼、关注民情、吸纳民智,使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城市现代化的目的是服务人民,而人民的获得感与满意度是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为此,要通过市民服务热线、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征求市民的急难愁盼并高效回应,实现有求必应和接诉即办。特别是要关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大量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需求,按照同城同权的原则尽可能为常住人口提供公共服务。与此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城市决策与政策执行中的市民参与度和建言献策采纳率,将市民的好主意和好建议融入城市治理,使之更加能够贴近和回应市民的需求。(作者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城市报》(2025年08月04日第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