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打开网络,跳入眼帘的都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算法和算力、生态人、人工智能(AI)等新理念,令人目不暇接。人工智能(AI)作为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其发展现状及前景尤受关注。人工智能已成为一个涉及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生命科学(脑科学)、数学、哲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技术领域,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发展前景。在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的基础教育如何面对?
人工智能教育是趋势
2024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明确提出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日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小学将全部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学校可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其中,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重在启蒙;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重在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天津市河西区也于日前发布了《河西区教育系统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7)》,提出实施“AI+七大工程”,推动教育与AI深度融合。
此外,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今年我国将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从而为学生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提供更好的素养和能力。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科技实力和人才素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人工智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随之成为业界共识。
笔者认为这些举措是对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应时之举,核心目的是让孩子适应时代要求,培养他们在人工智能时代立足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他们面对未来的挑战。
基础教育阶段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几点:
积极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学校的课程结构要变革,课程内容不能再简单拘泥于语文、数学、自然、思想品德等传统内容的传授,要推动教育从标准化生产转向个性化发展。要从低年级起,就系统全面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认知水平,要更加尊重个性差异,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改变“圈养式”的学习环境,“批量化”的生产模式,借助数字化技术,为新一代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提供更为精准、更为个性化的指导。比如,改变学习方式,从跟着做到探究学;改变学习内容,将目光从课堂延伸到课程,利用班组群重构教育组织生态,实施学科间的协同教学;改变学习过程,从活动思维转变到学习思维;改变学习评价,从单一到多样。
更加重视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方面,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承担知识性教育的任务,从而使教师能将精力更多地集中于对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应该是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体系。要挖掘孩子原始创新的想法,以学生兴趣为主要驱动力,强调实践和活动中的探究性建构性学习,强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立开拓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学会如何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教导学生感兴趣地探索,让学生成为成功的问题发现者,让他们理解学校是一个学生提问题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只回答问题的地方。需要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者对于自己的论点进行修正。在这里,特别要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
此外,还需要改革学生评价方式,评价应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察上来。
学校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的管理者和教师。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可以应用于教学环境的多个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辅助工具、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数字化等等,但最重要的是教学管理数字化。一个教育类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更多承担知识性教育的任务,从而使教师能将精力更多地集中于对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人工智能为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更多可能,打破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
构建与人工智能教育
普及相适应的学校文化
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和“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全过程,全面建设文明校园”。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这所学校就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面对人工普及智能挑战时,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造就人工智能+个性化学习、项目式学习、个性化教案、个性化作业、个性化评估、因材施教、个性化成长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培养他们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习惯,强调孩子的生活体验,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广泛的兴趣爱好,为未来的科研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有了卓越的校园环境和学校文化,何愁培养不出拔尖创新型人才?让我们打破陈旧的常规俗套,与时俱进开创青少年发展新的未来。(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中国城市报》(2025年08月18日第1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