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聚焦基层治理难点痛点,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以一张张清晰的履职事项清单为手术刀,精准剥离冗余负担,重塑治理脉络,整合治理资源,进一步减轻了基层负担,提升了治理效能。
权责明晰
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清单不清,权责不明,基层只能兜底。阳城县直面“小马拉大车”沉疴,以厘清权责边界为破题之要,推动县乡职能回归,治理效能跃升。
牵住权责“牛鼻子”,厘清边界明职责。围绕“基层该干什么、能办什么、应担什么”,组织乡镇全面起底,县直部门同向发力,梳理共性事项221项、特色事项23项,构建职责明晰的权责体系。乡镇依托清单重塑考核体系,考核项目平均减少83%、条目平均减少73%,实现“减负不减责、赋能提效能”。
堵疏并举解分歧,权责归位有章法。把县乡分歧事项作为突破口,通过内部研判、县乡联席等机制,明确136项分歧事项权责,收回65项乡镇无力承担事项,平均下延村(社区)148项具体事项,实现权责边界层级清晰、逐级落地。
细则解释严标准,流程闭环强执行。为确保清单“看得懂、易掌握、能执行”,编制乡镇履职事项细则183项,平均绘制工作流程图118张,清单方便实践操作,流程实现闭环落实。
机制护航强保障,考核赋能树导向。坚持“建、管、用”一体推进,形成促进县乡协同、提升执法质效、强化基层保障等成套制度,建立“一对多”“多对一”工作对接与双向评议等机制,确保清单不只“上墙”,更要“入脑、入手、入责”。将事项完成率、群众满意度、工作创新等纳入量化考核,形成“担当者受重用、实干者有舞台”的鲜明导向。
优化机制
提升末端治理效能
基层治理的最末端,既是负担最重之处,也是服务群众最前沿。阳城县在村(社区)推行“三清单两疏导一准入”,以制度的刚性保障服务的柔性延伸,实现在规范中提质、在减负中增效。
“三清单”明责定界,提升治理能见度。建立履行职责事项指导清单,分别明确村(社区)和网格承担的任务,并依据乡镇下延事项动态调整,确保“县—乡—村(社区)—网格”权责贯通。建立便民服务事项指导清单,梳理14类47项便民服务,直办33项、帮办14项,推进“一窗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建立可出具与不应出具证明事项清单,村(社区)承担事项、证明事项、标牌标识分别减少81.7%、85.2%、87%,真正把不该压的负担减下去、把该办好的服务提上来。
“两疏导”精准分流,增强服务实效性。一方面,将不应由村(社区)承办的工作事项收回乡镇承接,乡镇无法办理的协调县直单位承接;另一方面,将不应由村(社区)承办的便民服务导入“红色代办”,通过窗口、上门、上网三种方式,由社区工作者、网格员担任“红色代办员”协助办理。
“一准入”严审把关,准入监管一体化。建立“三看三审”准入机制,即看合规、看时限、看保障,经“乡镇初审—县委社工部复审—县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终审”,严防职责和工作内容随意下沉,坚决阻断“层层转嫁”的隐性加码链条。动态监测强纠偏,让问题整改更快。选取31个村(社区)设立监测点,动态监测承担事项,发现不应承担的在全县通报并责令整改,由“解决一个问题”升级为“解决一类问题”。
多措并举
推动清单落地落实
阳城县通过优化网格设置、整合多元资源和数字赋能治理,构建了高效精准的基层治理新模式,为清单落实提供了保障。
科学设岗,实现能力与职责精准对位。针对“五办一站两中心”职责体量不平衡问题,阳城县为15个乡镇编制岗位目录,细化延伸岗位职责,赋予乡镇灵活“用人自主权”,统筹使用行政事业人员,将在编人员全部纳入岗位管理。
优化网格,推动组织触角末端延伸。横向重构城市网格,按小区类型与户数标准精细划分城市网格111个;纵向延伸组织架构,将党组织建在网格、小区、楼栋上,推动网格党组织全覆盖、小区党支部实体化运行。
整合资源,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把多元治理力量压实到最小网格,全面推行县直企事业单位与社区联建共建,将124名社区工作者、114名社区“两委”成员、111名网格员、670名物业人员、6467名在职党员等嵌入城市网格,一张“党组织引领、多方协同、群众参与”的治理网由此织密织牢。
数字赋能,推动流程闭环提质增效。在凤城镇试点打造镇社两级贯通治理平台,把岗位图、流程图、网格图“一图集成”,实现“事项在网格发现定位、向上延伸至乡镇、按六步闭环线上分流处置、节点对岗对人承办”。在数字化赋能治理的场景中,数据成为资源,流程变成能力,管理与服务实现高效、便捷、精准的一体化升级。
《中国城市报》(2025年09月08日第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