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消费

“瑞幸4部手机点出3种价格” 大数据杀熟嫌疑难消

2025年04月30日 14:59:09 今晚报宋学敏

近日,有网友发现瑞幸咖啡在不同账号上存在价格差异。记者现场测试,同一款生椰拿铁在4部手机上显示价格分别为9.9元、10.9元、10.9元和13.9元,且点单多、积分高的账号价格反而更高,差价最高达4元。这一现象被质疑为“大数据杀熟”。瑞幸官方回应称价格差异源于门店优惠策略、商圈定价差异及优惠券随机发放,否认存在高频消费用户价格更高的情况。

4个账号中单价最贵的竟是点单最多、积分最高的黑金鹿,这与消费者对会员应享受更多优惠的一般认知相悖。而瑞幸方面的解释似乎缺乏说服力,难以掩盖其大数据杀熟的嫌疑。若瑞幸咖啡真如部分消费者猜测,通过大数据分析向特定消费群体发放特定消费券,造成同一商品不同价格,那么,就已经涉嫌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大数据杀熟并非新鲜事,消费者在订酒店、打车等场景中也经常遇到类似情况。与瑞幸一样,商家常将这类现象归咎于“动态定价”或“优惠券随机发放”,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戳穿了这种说辞。复旦大学的研究表明,苹果用户打车费用普遍高于安卓用户。北京市消协调查中,近九成受访者自述遭遇过“杀熟”。当老用户的忠诚度成为平台提价的筹码,当消费者的手机型号、消费记录变成算法眼中的“财富密码”,所谓的“技术中立”实则沦为商家逃避责任的借口。

从相关法律法规层面来看,《电子商务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都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大数据对用户实施不合理差别待遇。但现实情况是,监管手段相对滞后,难以与算法的精密程度相匹配。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首先,要证明自己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并非易事,平台常以“时段不同”“优惠券过期”等理由推脱。其次,定性标准不够清晰,企业将“杀熟”行为伪装成“差异化营销”,便能轻易规避风险。再者,即便有像深圳立法规定的最高5000万元罚款,也尚未产生真正具有威慑力的罚单。

要破解这一困局,不能仅靠企业的自觉。应构建能够穿透数据黑箱的制度性约束,强制要求平台公开算法定价的核心逻辑,就像食品包装必须标注成分表一样,让消费者清楚了解价格的由来。监管部门需建立算法审查机制,对“会员反涨价”“设备歧视”等典型问题进行重点治理。当消费者提出合理质疑时,可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让平台承担公开透明解释定价差异的责任,而不是让消费者费尽心思自证。

从传统商业到如今的数字时代,技术进步本应带来更公平的市场环境。在数据与算法的浪潮中,商家既要追求效率,更要守住底线,避免置人于“越忠诚越吃亏”的境地。


责任编辑:张阿嫱

消费瑞幸咖啡

热点新闻

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正式发布

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

新闻推荐

中国网络零售持续火爆

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轻人消费,你看懂了吗?

人民日报海外版

财政支农“账本”靓

人民日报海外版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