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紧紧围绕“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一目标,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尊崇军人”为工作主线,在建阵地、挖事迹、强宣传等方面多点发力,积极营造弘扬大别山精神的浓厚氛围。
图为红十五军烈士纪念碑。
图为宛希俨、宛希先烈士陵园。
建强红色阵地,筑牢精神传承根基。黄梅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对全县烈士纪念设施进行提档升级。一是打造教育基地。争取专项资金1300万元,在红十五军诞生地新建纪念广场、主题雕塑、英烈墙等设施,优化周边环境,使其成为集瞻仰纪念、教育研学、红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纪念场所。自开放以来,累计接待参观学习团体180余批次,游客10万余人次。二是提升展陈水平。先后投入资金500万元,对黄梅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进行重新布展,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生动再现黄梅革命斗争史和烈士英勇事迹。同时,对馆外绿化带进行升级改造,增设休憩设施,使纪念馆整体环境更加庄严肃穆、整洁美观。三是突出老区特色。柳林乡是黄梅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黄梅县投资200余万元,对柳林革命烈士纪念馆进行重新布展,补充完善烈士史料,增设互动体验区,使参观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通过系列改造提升工程,黄梅县烈士纪念设施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红色课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基地”、广大群众缅怀先烈的“精神家园”。
图为邓雅声烈士纪念碑。
讲活英烈故事,赓续红色精神血脉。为让英烈精神永续传承,黄梅县组织专班对英烈事迹进行全面梳理、广泛传播,让英烈故事走进千家万户。一是系统挖掘整理。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党史办、档案馆、方志办等部门,采取网络征集线索、查阅档案书籍、走访烈士亲属和采集知情人口述历史等方法,对全县烈士事迹进行系统性搜集整理,共收集整理文字资料13万余字,老照片100余张,实物资料20余件,音视频资料3个多小时。二是创新传播载体。在“黄梅退役军人”微信公众号开设“黄梅英烈榜”专栏,按照烈士生辰时间顺序,定期发布烈士生平故事。目前已连载13期,各类新媒体平台阅读量累计超过5000次,使英烈精神以更鲜活的方式触达年轻群体。三是深化主题宣讲。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教育部门,组织“老兵宣讲团”走进中小学校,通过讲述英烈故事、播放纪录片、举办主题班会等形式,让青少年深刻感悟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2023年以来,已开展宣讲活动33场,覆盖师生3000余人次。
图为黄梅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立好先进标杆,发挥精神引领作用。黄梅县深入挖掘宣传优秀退役军人典型,引领激励广大退役军人永葆本色,积极投身地方建设。一是完善选树机制。制定《黄梅县优秀退役军人评选办法》,采取单位推荐、部门联审、社会公示等方式,确保选树的典型事迹过硬、群众认可。近年来共选树41名优秀退役军人典型,涵盖创业先锋、基层干部、公益达人等不同类型。二是打造宣传品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宣传部、人武部、融媒体中心在全县开展“老兵风采”电视专栏宣传活动,罗超良、胡忠、王健华等12位退役军人先进典型脱颖而出。在局官微开设“戎耀黄梅,每月一星”专栏,每月推出一名优秀退役军人,已推出廖记松等9名优秀退役军人典型事迹。三是搭建实践平台。发挥退役军人政治过硬、作风硬朗的优势,先后引导、推荐207名退役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推动“兵书记”“兵委员”建功乡村振兴主战场。积极吸收综合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退役军人加入黄梅县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形成关爱帮扶工作的中坚力量,成立两年来筹集善款超20万元,累计帮扶困难退役军人190人次,为切实做好退役军人工作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依托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成立“老兵工作室”“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在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等方面发挥了“桥头堡”作用。
(黄梅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