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东溪古镇,青石板路映着暖阳,非遗文化的馨香与孩童的欢语交织成动人的乐章。7月7日上午,“东溪艺术日”正在古镇上演。在重庆移通学院“童眸中的东溪”乡村美育与非遗传承实践团精心搭建的平台上,孩子们化身“小小讲解员”和“非遗小匠人”,为市民游客奏响了一曲美育传承的动人新乐章。
“小先生”开讲:童声童语诠释非遗魅力
“大家看,这块靛蓝扎染的花纹,就像我们东溪清晨河面上的雾气!”在扎染漆扇体验区,孩子们指着自己参与制作的作品,像模像样地向围观的叔叔阿姨讲解着扎染的奥秘。这不是个例。活动现场,经过前四天扎染、木雕、剪纸、版画等非遗技艺的系统学习与实践,孩子们早已褪去最初的生涩,穿梭于各个体验区,用稚嫩却清晰的童声,向络绎不绝的市民游客介绍东溪古镇的非遗故事和手中技艺的精妙。从染料的选择到图案的寓意,从刻刀的握法到拓印的力道,孩子们讲解得头头是道,眼神里闪烁着自信与热爱的光芒。童言童语中流淌的,是对家乡文化最真挚的理解与自豪。
“小手艺”传承:童趣匠心带动全民体验
孩子们不仅是讲解者,更是实践的“小老师”。在木雕剪纸区,孩子们一边演示如何用刻刀勾勒古镇老桥的轮廓,一边轻声指导一位叔叔:“手腕要稳,慢慢来,这里刻深一点花纹才清晰。”钻石画体验台前,几个孩子耐心地教小朋友如何用闪亮的小钻拼贴出古镇的风貌;版画区里,“小师傅”们则手把手带领大家感受拓印的乐趣。
靛蓝在布匹上晕染,刻刀在木板上游走,剪刀在红纸上翻飞——在孩子们热情的带动下,市民游客纷纷挽起袖子,沉浸式体验非遗制作的魅力。童真的创意与传统技艺碰撞,一件件融合了东溪元素的作品在“大小学生”手中诞生,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可触可感、可学可做的活态传承。
爱心与肯定:童真之作点亮传承之光
活动现场最热闹的莫过于义卖区。孩子们前几日亲手制作的版画、扎染漆扇、剪纸作品等整齐陈列,每一件都凝聚着童趣与对家乡非遗的理解。“这幅版画刻的是东溪的老桥,我讲解过它的故事!”一位小作者骄傲地向询问的顾客介绍。充满灵气的作品引来众多市民驻足欣赏、慷慨解囊。义卖所得将全部用于支持后续乡村美育活动,这份由孩子们亲手创造的“爱心循环”,让当地居民从文化的旁观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与支持者,生动诠释了“非遗的根在民间”。
活动尾声的颁奖环节温情涌动。“巧手小匠星”“齐思画匠星”“静艺传承星”“活力宣讲星”“快乐传播星”——一个个独具匠心的奖项,精准捕捉了孩子们在学习和传播过程中的闪光点。接过荣誉证书的那一刻,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不仅是对他们技艺和付出的肯定,更是点燃他们心中热爱非遗、热爱家乡的珍贵火种。
“东溪艺术日”的帷幕虽已落下,但孩子们眼中被点亮的非遗之光,手中被唤醒的传承之力,却如种子般深植心田。以纯净之心感知、以热情之手传递,在“讲”与“做”之间,东溪古镇的孩童们正成长为连接古镇过去与未来的坚实桥梁。这份由童心守护、青春力量助燃的传承之火,必将在东溪的沃土上,照亮非遗更加绚烂、生生不息的未来。
图片来源:“綦韵东溪·移路同行”教育关爱服务团
文字来源:张璐 余隆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