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7月,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迎来了一支特殊的青年队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星火突击队”。这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谢玲、黄畅两位老师带领的青年突击队,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号召,深入永和镇、上帅镇、禾洞镇等乡镇,围绕“红(红色遗迹)、绿(生态产业)、古(非遗文化)”三大主线,开展了一场为期数日的实地调研。
队员们行走在田间地头,探寻革命精神传承、非遗文化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的融合路径,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与活力。此次调研累计覆盖10余个村落,访谈数十位企业家及非遗传承人,充分彰显了高校青年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红:追寻红色足迹,赓续革命薪火
红色基因是连山乡村振兴的精神根基与动力源泉。星火突击队的调研首站,选在了永和镇鹰扬关——这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扼守粤湘桂三省交界,曾见证了红七军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在永和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胡盛丞的讲解下,队员们抚摸铁索桥的斑驳铁链,瞻仰红七军遗留的战壕与堡垒,触摸国务院两广1号界碑,感悟邓小平同志领导的行军足迹。
永和镇鹰扬关
在禾洞镇。队员们走访政岐村文化室,聆听傅承亭和红军泉的故事:当年连贺纵队胡月媚为解放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以及在剿匪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用热血书写了革命忠诚;退役军人黄奕忠继承红色遗志,扎根乡村投身建设,最终将生命定格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为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特修建傅承亭和红军泉。禾洞中心学校的思源室与单昌辉故居,将革命历史转化为鲜活的教育教材,让红色精神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队员龙超霆感慨:“脚踏先辈足迹,我们真正读懂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使命。红色不仅是历史,更是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我们要带着先辈的初心,为连山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年力量。”
傅承亭
单昌辉故居
在上帅镇,红色印记同样鲜活。队员们探访建于1830年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屋村安仁里古建筑,感受历史、文化与建筑艺术价值。穿过青石板铺就的小巷,踏入陈贤才故居的泥砖小楼,这里曾是上帅特编连的议事据点,革命先辈的艰苦卓绝仿佛跃然眼前。村中特编连展厅的珍贵史料,让队员们系统回顾了1947年武工队的解放历程。据莫燕红委员介绍,当地虽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却面临人才短缺的挑战:“我们期盼更多青年返乡,让红色故事永不褪色。”
突击队探访安仁里
陈贤才故居
绿:生态产业,青山变金山
绿水青山是连山发展的最大底气和核心资本。在永和镇壮瑶宝基地,山苍子药枕、香膏等产品的产业链已臻成熟。总经理何宏学讲述三代人坚守的产业化历程:从家庭小作坊起步,逐步拓展为多元产品矩阵。企业不仅吸纳300余名留守妇女实现就近就业,还长期资助贫困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其探索的“产业+非遗+旅游”融合模式成效显著,不仅激活了自身发展动能,更带动石坪村打造壮瑶壁画、梯田花海与共享菜园等特色景观,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壮瑶宝展厅及非遗工坊
石坪村壮瑶文化部落
而上帅镇的绿色产业,更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蓬勃态势。返乡青年杨发奋扎根乡土,主打壮家土鸡养殖,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几十户村民增收;连官村粮药基地第一书记税清林,积极推广百部药材轮作模式,并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产值的大幅提升;德远控股创新采用的“玉米+丝苗米”“双米”轮作模式,让原本闲置或低产的土地重新焕发高产活力,为传统农耕注入现代智慧。谈及发展经验,税清林深有感触地说:“生态是发展的底线,产业是致富的出路。正是有了青年科技力量的助力,传统农耕智慧才能与现代技术更好地共振,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
税书记给队员们介绍百部
罗秀连技术员采摘玉米
禾洞镇玉竹基地负责人文静依托政府支持,打造智慧农场,开展农户技能培训,她说道:“取之于乡,用之于乡——绿色产业要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皇后山茶庄园则是生态经济融合发展的生动典范。在海拔800米的云雾茶园里,队员们观摩茶农采茶,庄园负责人练键濠向大家介绍了有机茶种植与康养规划。队员曹睿新感叹:“茶香沁人心脾,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两山理论’的鲜活实践: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了共赢。”
皇后山茶庄园
玉竹种植基地
古:非遗焕新,文化赋能乡村活力
非遗文化是连山推进乡村振兴的独特名片。永和镇卢屋寨村的龙窑制陶技艺已传承百年。村干部卢德裕向队员们展示柴烧瓦片、茶具与“命承”礼器等手工作品,每一件都凝聚着壮瑶先民的生活智慧。舞布龙作为市级非遗,九节龙身翻腾如生,队员们亲眼看见了“蛟龙出海”的壮美场景。卢德裕表示:“非遗要‘活’起来,需与旅游研学结合;青年创意能为老技艺注入新活力。”
卢屋村民俗馆
龙窑
禾洞镇满昌村的“舞香火龙”则将调研推向高潮。村长张昌海介绍,这一20年历史的民俗以龙须草为原料制作龙身,在锣鼓声中龙身腾跃。目前正计划结合当地旅游资源打造特色节日。尽管面临道具短缺等问题,30名学员的热情不减。非遗与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的交织融合,绘就了连山乡村振兴的多元底色。
学习舞香火龙
采访非遗传承人张昌海
上帅镇的非遗文化同样璀璨多姿。在东南村,非遗传承人黄家瑛讲解“抢花炮”的传承故事——这项被称为“东方橄榄球”的民俗活动,既是社区邻里凝聚向心力的纽带,如今更通过学校课程走进校园,逐渐走向全国。尚帅锦绣专业合作社内,绣娘们指尖飞舞,手中绣制的蝴蝶主题壮绣丝巾流光溢彩,每一针都透着灵动。队员们试穿壮族服饰,体验壮绣特有的“两股线”技法,感受针线间的民族魂魄。突击队员罗敏颐感慨道:“当我拿起绣针的刹那,真切触摸到了文化的根脉。非遗从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村民们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非遗传承人黄家瑛讲解抢花炮)
(突击队员在尚帅锦绣专业合作社体验壮族服饰)
校地共建 与青年回响
调研期间,一项重要成果落地: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与永和镇鹰扬关景区共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陈敏、永和镇胡盛丞主任的共同见证下,举行授牌仪式,此举标志着校地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深化。陈敏表示:“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能让青年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突击队的调研成果,为连山‘百千万工程’提供了智库支持。”胡盛丞补充:“队员们设计的研学路线与宣传方案,将成为引流乡村的持久动力。”
队员们同样在调研中淬炼成长。队长黄舒敏感慨:“‘红绿古’三色资源交织融合,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内涵。红色铸魂、绿产富民、古艺生金,这正是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上帅镇党委委员唐田田评价道:“突击队以专业视角挖掘本土资源,他们不是乡村的‘过客’,而是推动乡村焕新的合伙人。”
连山之行,星火突击队用脚步丈量着乡村振兴的每一寸土地。红,是指引方向的革命精神灯塔;绿,是滋养发展的生态产业沃土;古,是延续根脉的文化传承命脉。他们以智慧赋能乡村发展,在火热的实践中用行动诠释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担当。这场集红色教育、生态产业与非遗传承于一体的探索,不仅为“百千万工程”提供了鲜活案例,更昭示着:青春之火,终将燎原乡村振兴之路。
图文来源: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星火突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