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过云楼数字品牌管理联合上海鲸探科技,在鲸探平台上开启数字藏品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共振。当古籍的檀香遇见数字的流光,当百年守护的传奇融入新时代的脉搏,江南文化的璀璨瑰宝——过云楼珍藏,正悄然跨越时光的壁垒。
过云楼:江南文脉的千年守护者
苏州古城深处,过云楼悄然矗立,历经百年风雨。顾文彬先生建楼初心,为的不仅是收藏珍籍,更是守护中华文脉于一室。一句“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道尽其在藏书史上的巍峨高峰。楼中万卷,不仅承载着千年智慧,更铭刻着顾氏家族深沉的文化担当。
这份守护,远非止于纸墨。千金不卖,丹心可鉴:顾鹤逸面对重金求购者,一句“过云楼藏书非利可图”,道尽超越金银的文化信仰;烽火护书,赤诚可昭:抗战时期,顾公雄携万卷珍品避祸上海租界,枯井藏宝、铁箱封存,断然拒绝日寇高价收购,只为“存吾国故”。
《七君子图》:墨竹中的国魂,过云楼的镇楼之魂
在过云楼浩瀚收藏中,元代《七君子图》堪称灵魂之作。这幅十米长卷凝聚了六位元代画竹圣手的七幅孤品,以墨竹为骨、气节为魂。
七竹合一,君子同辉:赵天裕、柯九思(两幅)、赵原、顾安、张绅、吴镇六家墨竹合裱一卷,以竹喻“清且真”的君子品格,堪称元代文人画的巅峰合鸣;
孤品传奇,价值连城:赵天裕的“渭川之竹图”目前仅见的赵天裕存世孤品,被学者视为“宋元墨竹桥梁”;赵原所作“龙角竹”为其传世唯一墨竹真迹,桀骜如龙角凌空;张绅“推篷竹”为现存唯一推篷竹技法孤品,笔势如风拂叶落;
顾安的“墨竹”,富有曲线美,借弯曲之竹的宁屈不折来抒发自己顽强的心声。
合卷之妙,一部元人竹史:从柯九思“篆法写干、草书作枝”的书法入画,到吴镇狂草题诗的落拓神韵,七幅墨竹各成境界,连缀为一部元人画竹的技法史诗。这幅长卷的归藏之路,更是一部家族守护的血脉史诗:“宝物看一次,减寿六十年”——过云楼严令子孙轻示此卷。乱世藏珍:抗战时顾氏将其密藏上海银行,躲过日寇炸弹焚楼之劫;捐宝护国:2006年,顾笃琨后人将其永留苏州博物馆,终结漂泊。专家徐邦达叹其“一级文物,价值逾亿”,今成苏博镇馆三宝之首。
《文向帖》:南宋行草瑰宝,过云楼旧藏珍品
过云楼所守护的墨宝,远不止于画卷。南宋理学家、书法家魏了翁所书的行草书手札《文向帖》,同为楼中瑰宝,一级文物。时年48岁的魏了翁,正值被贬谪期间,于帖中直抒胸臆,内容涉及时政(如李全叛乱、济王冤案)及个人心境。此帖是魏了翁存世极少的墨迹之一,弥足珍贵。
作为南宋末年书法代表作,《文向帖》被评价为“气韵有余生动”“南宋最值得称道的佳构”。它兼具学者之书的“尚意”风格与深厚笔墨功底:纸本手卷,纵28.4厘米,横161.6厘米;全篇字体紧瘦隽健,行笔爽疾,兼用侧锋;格调远追晋唐秀逸之遗韵,近绍苏(轼)、黄(庭坚)酒脱之新风。从他随心挥写、精熟流畅的运笔结体里,可见其不凡功力。
此作亦是清代收藏家顾文彬“过云楼”旧藏,著录于《过云楼书画记》,承载着双重历史文脉。
数字新生:文脉守护的星河接力
而今,这份以命相守的文明火种,将在数字维度重燃。过云楼数字品牌管理与上海鲸探科技携手,以数字艺术解码《七君子图》的千年气韵与《文向帖》的笔墨神髓:十米长卷《七君子图》与行草瑰宝《文向帖》在云端舒展,顾氏家族“非利可图,唯文是守”的信仰,化作数字世界的永恒坐标。
邀约未来:成为文脉星河的新守护者
当泛黄的纸页在数字世界中重生,过云楼守护的不仅是墨竹古卷、行草瑰宝,更是中华文脉在时代激流中的倔强心跳。
这不仅是数字藏品的发行,更是一次文明守护的邀约——邀您执掌数字时代的接力棒,让过云楼的精神之光,在永恒星河中不灭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