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耒阳市新市镇的万亩油菜花在春风中荡起层层金色的涟漪。在花海深处的渠塘村,一座名为松林驿站的生态乐园静立其间,悄然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传奇故事。从默默无闻到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的“网红地标”,松林驿站的核心魅力来自于深植于泥土的“反精致”哲学。
田园里的商业觉醒
当城市的咖啡店还在为拉花弧度较真时,松林驿站超市门口的李大爷刚放下锄头,就坐在条凳上喝起了浓茶,裤脚还沾着新鲜的泥点。背后,这座由破旧铁皮房蜕变而来的乡村驿站,刻意保留着粗粝原生的气质:新市腊肉悬挂于砖砌土灶上方,柴火慢熏的香气穿透货架;金丝皇菊与柚子茶散装堆叠在竹簸箕里,标签是手写的土纸片;最显眼的“乡村振兴产品区”里,带着新鲜泥土的萝卜随意堆放在褪色的搪瓷盆中,土鸡蛋篮下还垫着干稻草。
(松林驿站门头)
经营者陈华古的转型轨迹,正是“反精致”消费崛起的生动注脚。这位在外打拼数十年小有积累的商人,在2020年做出令家人震惊的决定——放弃事业回到渠塘村。“渠塘村有山有水有风景,我相信其他人也一定会喜欢这里。”对于未来,陈老板信心满满。
然而现实并不是一帆风顺。首届油菜花节,松林驿站迎来15万游客,却因简陋服务设施而流失大量客源。“城市人不是厌倦乡村,是厌倦被过度包装的伪乡村。”衡阳耒阳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客户经理这样说道。
在与客户经理沟通后,陈老板认真反思,剖析游客的心理诉求,选择在店内进一步强化“土味美学”的原始质感。
“农香新市”就这样诞生了——每周三清晨,23户签约农户穿着沾有泥渍的日常劳作服,将带着露水的蔬菜直接铺在粗麻布上。虫咬的菜叶不被剔除,歪扭的萝卜反而被贴上“自然生长认证”标签……这些“不完美”的商品却受到了顾客的欢迎。
返璞归真的沉浸式消费
(柴火灶厨艺大比拼直播)
为了带给游客更好的体验,松林驿站还专门设置了亲子体验区。七岁的城市男孩小宇正踮脚搅动铁锅里的腊肉炒萝卜,油星溅上他崭新的运动服却浑然不觉。“他妈妈说就想让孩子沾点烟火气。”亲子辅导员陈大姐一边说着,一边在旁边认真看着小宇,随时为他提供帮助。这样的场景在驿站随处可见,质朴而亲切的场景,让人仿佛回到了90年代。
“这叫消费祛魅。”陈老板点出关键,“当城市消费被过度仪式化,松林驿站用粗粝的真实解构了距离感。”这种解构体现在每个细节——品食区的竹凳故意保留毛刺,乡村振兴专柜用旧门板改造,最具冲击力的是“土灶盲盒”项目:游客支付88元可获得三样随机食材,但必须亲自拾柴生火,在土灶边完成用餐。
这种沉浸式体验也展现了惊人的带货能力——张飞胡子酒用粗陶坛装售却销量翻倍,金丝皇菊茶舍弃烫金礼盒,改用油纸包裹后年销量反而翻了几倍,甚至各类竹编制品都被游客抢购作纪念品。更深远的影响发生在产业链上游,“企业+农户”模式带动周边100余户村民获得稳定分红,人均年增收达8000元,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
数字时代的乡土智慧
松林驿站一直追求自然,却并未因“反精致”放弃现代化内核。在看似原始的田园市集背后,智能POS机正无声运转。当游客选购瓜果蔬菜时,店员用手持终端扫码计价,销售数据实时同步云端管理系统。
“在烟草公司的帮助下,我们引入了云POS机,过去手工记账常出错,现在动动手指就知道哪种土特产最受欢迎。”店员陈大姐指着终端界面说道。
(农特产品销售专区)
此外,松林驿站积极引入直播带货。在抖音直播间里,王姐用带有口音的普通话讲解腊肉熏制过程,背景却是斑驳的土墙。这种“去滤镜化”直播让新市农特产品插上“翅膀”,销往全国各地,其中甚至还有不少新疆、内蒙古的订单,点名要最具特色的新市油豆皮。
“有了松林驿站,我们再也不用愁销路了。”村民刘姨笑着说道。
乡村振兴路上的温情密码
傍晚,保安刘大哥拖着不便的腿脚巡更归来,坐在松林驿站东南角的茶摊边喝起了水。这样的场景在松林驿站并不少见,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构成了驿站最动人的风景线。
目前,整个松林驿站乐园占地150亩,油菜花观赏基地占地约500亩,在招聘驿站工作人员时,他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村里的贫困人员。通过松林驿站的员工名册,可以发现有肢体残疾的刘大哥负责安保巡检,单亲妈妈王姐担任亲子游辅导员,65岁的五保户张爷爷每天负责修剪花木……
(油菜花观赏基地)
“我们优先录用建档立卡户和困难群体,目前已解决32人就业,其中12人是因病致贫的特困户,员工月收入可以达到3000元以上。”陈老板介绍道。
三年时间,这个曾被15万游客“嫌弃”的铁皮房,用真诚、真实、真心打动了村民和消费者。相信在未来,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还会涌现出更多像松林驿站般的店铺,让更多人拥有“家门口的幸福”。
通讯员: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