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明法书院“豫见薪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豫地精神薪火旺,青年实践志昂扬

2025年08月18日 22:20:10 中国城市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悟党的领导、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7月1日至7月7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明法书院“豫见薪火”暑期社会实践团分别于河南省兰考县、河南省林州市与河南省信阳市开展了对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及大别山精神的深入感悟与学习。与此同时,实践团也探索着红色基因的多元传承形式。

焦裕禄精神:溯桐木岁月英魂

实践团以焦裕禄书记身前身后对兰考带来的巨大影响为主线,以“泡桐木”与兰考县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暗线,探索焦裕禄精神的深刻内涵及现代展现。

第一站,实践团来到了焦裕禄纪念园。由实践团提前邀请到的专业讲解员带领实践团参观焦裕禄纪念馆,一件件历史真迹串联起了焦裕禄书记的故事。其中,那把藤条断裂的旧藤椅尤为引人注目。它静静陈列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焦裕禄同志忍着肝痛,坚持工作的日日夜夜。这把藤椅,不仅是一件家具,更是焦裕禄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精神的生动见证。馆内还有大量关于焦书记治沙方针的记录,其“贴膏药”“扎针”的治沙方法正是来源于实际调研,这与党“实事求是”的制胜法宝相呼应,而泡桐木也成为了兰考县治沙的关键法宝。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于烈士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誓词铿锵有力,仿佛将焦裕禄精神再次注入每位成员心中。随后,大家怀着崇敬之情瞻仰纪念碑,深刻体会焦裕禄为人民谋福祉的坚定信念。此次参观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新时代使命的深刻领悟。

第二站,实践团来到了兰考县展览馆。在展览馆内,实践团成员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实物展品,深入了解了兰考县在当代实现的跨越式发展。60年来,焦裕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兰考人民在治沙脱贫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展览馆内陈列的“焦桐”照片,见证了1963年焦裕禄亲手种下的泡桐树,如今已蔚然成林,象征着兰考的绿色希望。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年用来治沙的泡桐木,如今已成为兰考县的特色古琴及家具产业的原材料,带动了兰考县的经济发展。

由此,第三站,实践团来到了堌阳音乐小镇,实地寻访了古琴制作手艺人。一位家有两代古琴制作技艺传承的手艺人热情接待了实践团,详细介绍了古琴制作的全过程。他特别提到,正是焦裕禄书记当年推广的泡桐树,如今成了制作古琴的上等材料。实践团成员亲手触摸琴身,感受着泡桐木的温润与坚韧,仿佛与焦裕禄精神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在焦裕禄精神的探索之行中,兰考人民热情友好地接待和分享,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焦裕禄精神在群众中的深厚根基。初来兰考县,出租车司机便主动讲述焦裕禄的故事,言语间流露出对焦书记的敬仰。而在前往堌阳音乐小镇的途中,司机师傅得知实践团的目的后,主动停止接单,为实践团引荐小镇的一位古琴手艺人。原来,他还曾接送过央视来此地的采访团队,对兰考县古琴文化格外上心。实践团成员深感,焦裕禄精神已融入兰考的每一寸土地,成为激励一代代兰考人前行的精神动力。

红旗渠精神:大山大水中方显坚毅

在红旗渠精神探索之行中,实践团首先来到的是红旗渠纪念馆。此次参观,实践团并未邀请专业讲解员,而是由实践团内的一位林州本地人亲自担任讲解员,生动讲述了红旗渠的修建历程和背后的感人故事。虽然不是专业的讲解员,但她对红旗渠的深厚情感和生动详实的叙述,不仅让每一位成员都深受感动,还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聆听。当实践团讲解员讲述到,林县妇女为修建红旗渠,许多人双手溃烂,许多人因此绝经,更有许多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她眼眶泛红,声音哽咽。她说,红旗渠精神早已成为当地人的精神坐标,每一个林州人都为这一伟大工程感到无比骄傲。而当实践团成员看到在红旗渠工程中牺牲的人员名单,注意到其中大多人生命都止于二十余岁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沉默了,沉默中是对林州人民无畏牺牲、坚韧不拔精神的深深敬仰。

image.png

图1 实践团成员金茜颖与古琴手艺传承人交流

image.png

图2 实践团成员赵宸韡(右一)进行生动讲解

同样令人感动的是,红旗渠工程并非林州人独自完成的壮举,而是全国人民共同支援的结果。展馆就详细述说了林县与山西省平顺县的合作历程与深厚友谊。红旗渠建设当中,平顺县给了林县人民很大的支援,红旗渠的建成也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了很大效益。红旗渠建成后,林、平两县领导像走亲戚一样,经常互访,互相学习治山治水经验,提供方方面面的援助,促进经济建设,亲如一家。这种跨越地域的深厚情谊,正是红旗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时代价值。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正是这种精神,铸就了林州乃至整个国家的辉煌成就。

而后,实践团又徒步攀登两千米(直线距离)至青年洞,实地感受红旗渠的壮丽工程。站在峭壁之上,俯瞰蜿蜒的渠水,成员们无不惊叹于林州人民战天斗地的勇气与智慧。到达青年洞后,大家驻足凝视,眼前这一人工开凿的隧洞,仿佛将时光拉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林县青年不畏艰难,开山凿洞的场景历历在目。

大别山精神:赤诚为民斗顽敌

为深刻认识与感悟“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先锋”的大别山精神,实践团来到了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在这里,实践团采取了“三步学习法”:自主参观,了解预备知识;聆听讲解,强化学习质效;互动交流,深化感悟理解。

“预习”环节,成员们逐一参观展厅,仔细研读历史文献,心灵深受震撼。通过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大别山精神不仅是革命年代的宝贵财富,更是新时代激励前行的精神力量。“上课”环节,实践团邀请到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的主任为大家进行抗日专题展览的深入讲解。主任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鄂豫皖战区的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其中,李先念前辈带领将士们在鄂豫皖战区取得多次重要战役的胜利,而陈少敏前辈则以枪法精准闻名。成员们深感,正是这些英雄的奋斗,铸就了今日的和平与繁荣。“提问”环节,实践团展开了与纪念馆主任的深入交流。通过这一环节,实践团成员对新四军第五师等抗日武装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以及大别山人民的英勇斗争史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image.png

图3 实践团成员李皓轩与鄂豫皖革命纪念馆馆长交流

image.png

图4 实践团成员自主参观

从传承到弘扬:对红色精神传承形式的有益探索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实践团不仅深入理解了三大红色精神的内涵,还积极探索了红色精神传承的新形式。

首先是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这三大精神都源于人民,依靠人民,彰显了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同时,它们的发源地的人民群众都对这些精神有着深厚的情感认同与理解认识。兰考县司机师傅对焦裕禄精神的主动介绍,以及实践团成员中的林州市本地人带来的生动讲解,都是这一观念的实例体现。实践团总结认为,要传承红色精神,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让人民群众带动更广泛的红色文化传播。

其次是注重实践。过往的红色精神学习活动中,往往都采用单一的理论讲授方式,而本次实践团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如实地寻访堌阳音乐小镇、实地参观红旗渠工程,深刻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生动与鲜活。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远比书本知识更为深刻,更能激发内心的共鸣。

再次是注重优化展馆参观学习模式。实践团探索出一条“沉浸式学习”路径,“预习-聆听-讨论-沉淀-反思”的五步法,使得成员们的吸收质效大大提高。值得强调的是,聆听环节的重点不在于全神贯注地“听”,而在于听讲的同时与讲解员积极交流互动,而小规模的学习团模式有利于搭建自由交流的空间,促进思想碰撞,深化理解。预习环节的作用也就在于让成员们带着问题意识去学习,使后续的聆听和讨论更具针对性。

本次实践活动实现了青春与历史的深情对话,让年轻一代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厚重与力量。新时代青年以躬身力行的姿态,让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传承中永葆炽热、持续迸发磅礴力量。(通讯员:金茜颖 李皓轩)

image.png

图5 团队合影


责任编辑:韩利

焦裕禄红旗渠豫见红旗渠精神古琴兰考时政大别山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