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大悟县新城镇,一段泥土与火焰交融的传奇已悄然延续了超过一个半世纪。新城麻栗窑陶器制作工艺,这门源自清道光年间的民间手工技艺,历经百年传承,如今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以其独特的传统魅力与蓬勃的现代生机,讲述着匠心坚守与非遗焕新的动人故事。
古法薪传,于时光沉淀中坚守匠心
新城麻栗窑,已有160年以上的历史,被誉为“活着的传承”。这里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原始制陶的古老生产方式。手拉木质车盘缓缓旋转,发出富有韵律的吱呀声,时间仿佛在此刻凝固。非遗传承人的一双巧手在与泥土的对话中,将一块块普通的黄粘土幻化为造型各异的陶坯。
(图为陶器制作拉坯成型环节)
选土、晒土、泡土、立干、揉和、制坯、晒坯、上釉、晾干、装窑、烧窑……十余道核心工序,环环相扣,全部依赖匠人手上的功夫与经验。原料取自当地特有的优质黄粘土,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世代积累的智慧。从小的壶盖、灯盏到大的罗缸再到各种圆形的陶器品,如盆、罐、堡、火笼等。斑驳的窑壁与工具见证了岁月的流转,而那份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执着,却从未改变。
非遗蝶变,从守正创新中开拓新景
在现代化浪潮席卷的过程中,新城麻栗窑的陶器制作曾面临挑战,但其内在的生命力与文化价值使其历久弥新。陶器上古朴的花纹与肌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这“泥土变成金”的奥秘。
如今,新城麻栗窑积极探索传承与发展之路。它不仅是一个生产工坊,更化身为一个展示、体验传统陶瓷文化的窗口。
(图为部分制作完成的陶器)
走进工坊内,非遗传承人吴师傅正手把手指导慕名而来的游客。“拉坯的关键是心手合一,力度要匀,呼吸要稳。”泥土在他掌心仿佛被赋予生命,随着辘轳车的旋转渐渐成型。“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断在我们手里。现在年轻人耐不住寂寞,但我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一直教下去。”说着,他指向刚出窑的一批陶器,釉面在光线下流淌着温润的光泽,“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每个人的生命轨迹。”
窑火不熄,在云端赋能中助力振兴
新城麻栗窑的焕新之路,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门古老的技艺,正逐渐成为新城镇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它带动了当地文旅融合的探索,吸引人们前来感受非遗魅力,体验沉浸式的陶艺制作,从而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和村民就业增收,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图为当地助农直播间)
大悟县烟草专卖局发挥行业优势,携手当地政府,利用直播平台,组织客户经理、零售户轮番上阵,为大家推荐新城麻栗窑,直播销售额频频破万。
“没想到传统陶器这么受欢迎,去年靠着线上线下销售,收入增加了三成多,现在我还带了两个徒弟。这窑火,真是越烧越旺啊!”
这绵延了160多年的窑火,不仅淬炼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陶器精品,更淬炼出一种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它在新时代下,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产业潜力,为地方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书写着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的崭新篇章。(撰稿:张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