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结构转型与 “三孩” 政策推进的背景下,“带娃难” 已成为制约家庭生育意愿、影响民生幸福感的关键痛点。近日,以上海外国语大学 “一刻育见” 调研小组为核心开展的专项调研项目圆满收官,其形成的《15 分钟托育舒适圈:从 “带娃难” 到 “育儿暖” 的善育答卷》成果,通过对 332 个 0-4 岁婴幼儿家庭的深度调研与多维度实地走访,系统剖析了当前社区托育服务的供需矛盾,为构建普惠、便捷、优质的托育服务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可操作方案,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聚焦民生痛点:调研解码托育服务 “供需错位”
调研团队历时数月,采用 “定量 + 定性” 混合研究方法,既通过结构化问卷覆盖上海、苏州等城市不同家庭结构、收入水平的托育需求,又深入全国妇联、上海市浦东区妇联、苏州市工业园区尚城幼儿园等单位开展深度访谈,同时结合 GIS 空间分析、信效度检验等科学手段,全面梳理社区托育服务的现实困境。
数据显示,家庭托育需求呈 “碎片化、灵活化” 特征:超 68% 家庭优先选半日托服务,59% 家庭对临时托(<4 小时)需求迫切,传统全日托仅占 42.77%,体现家长对 “时间银行式” 灵活托育的迫切需求;成本上,超八成家庭可接受月托育费用低于 2000 元,但 30.12% 家庭当前托育支出占月收入超 20%,普惠性服务面临价格挑战。
供给侧问题突出,虽家长对周边托育点知晓度高,但 41.57% 家庭推婴儿车步行至最近托育点需超 15 分钟,红绿灯密集、人行道狭窄等 “最后一公里” 问题,让 “15 分钟可达” 流于形式;服务质量监管空白,全国统一托育机构质量评估体系尚未建立,民营机构准入与监管涉及多部门,职责边界模糊;信息壁垒加剧供需错位,超七成家长通过朋友推荐、家长群等非官方渠道获取托育信息,社区宣传栏等官方渠道效用低。
创新破局:“三维协同” 构建托育服务新生态
针对调研发现的痛点,团队跳出 “单纯增加托育点” 的传统思路,提出以 “需求为核心、协同为关键、可持续为目标” 的 “15 分钟托育舒适圈” 建设方案,从规划、运营、政策、社会动员四大维度发力,打通托育服务 “堵点”。
空间规划上,建议将 “推婴儿车步行体验” 纳入城市更新标准,拓宽人行道、增设无障碍设施,结合居民实际出行轨迹优化托育点布局,避免行政划分与实际使用场景脱节;运营模式上,建议推广 “轻托育” 服务,鼓励利用社区闲置空间设 “共享育儿驿站”,提供半日托、临时托等灵活服务,筹备开发 “智慧托育地图” 线上平台,实现实时查询、预约、评价功能,破除信息孤岛。
政策支持方面,创新提出 “托育消费券” 制度,补贴向双职工、低收入家庭倾斜,通过市场选择倒逼机构控制成本、提升质量;针对社会力量参与难题,设计 “银龄育儿志愿者” 认证体系与意外保险统保机制,规范服务标准并化解风险,激活 “银发红利”。
“托育服务不是简单的‘看孩子’,而是关乎家庭幸福与国家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系统工程。” 调研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15 分钟托育舒适圈’的建设,让家长在社区内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托育服务,真正缓解‘带娃焦虑’,提振生育信心。”
(图1 全国妇联访谈)
(图2 苏州尚城幼儿园走访1)
(图3 苏州尚城幼儿园走访2)
此次调研不仅为政府完善托育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更彰显了青年群体在社会民生领域的责任与担当。团队后续将继续跟踪试点效果,进一步优化 “15 分钟托育舒适圈” 建设指南,推动方案在更多城市复制落地,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实现 “幼有所育” 的民生目标贡献青年智慧与实践力量。(通讯员:柯晓凌 孙宝赟 张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