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绿色、零碳未来”

《中国青少年绿色低碳生活观念和行为调研报告》(2025)发布

2025年09月11日 19:38:29

“知道应该垃圾分类,但真正动手时却嫌麻烦”“碳普惠应该让更多同龄人了解,进而促进家长们来提高绿色低碳生活水平”“我非常有信心在2060年看到中国实现碳中和”……这些观点和感叹,来自北京、陕西和上海等地的不同中学生,他们在学习之余对一份低碳问卷的关注,让不少成年人感动。

近日,国内首份由中学生组织完成、聚焦未成年人碳普惠问题的《中国青少年绿色低碳消费与碳普惠认知行为调研报告》在京发布。该调研由北京顺义国际学校高中生为主设计和实施,自互联网发布了一份超过40个问题的专业调研问卷,最终收集了1661项有效数据,受访者平均年龄14.7岁,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占比超六成,月收入1.5万元以上的中产家庭占比54%。

图片1.png

据研究主要负责人王之澳同学介绍,调研问卷在设计中首次引入“碳标签”“个人碳账户”等新概念,涵盖“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高频场景,目的是检验相关知识对低碳行为的拉动效应。调研报告基于上千份问卷数据使用统计模型有一些独特发现:如青少年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正确认知每提高1%的水平,家庭垃圾“先回收再分类”的概率就上升13.67%;当然调研也发现仍有24%高认知群体在一次性餐具使用、洗澡用水等环节有“知而不行”的倒挂现象。

总体上,本调研的主要成果一是肯定了低碳认知将显著影响行为。研究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发现,在控制年龄、地区、家庭收入等变量后,对“居民生活碳排放占比”认知越精准的青少年,越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或新能源车。以“5公里出行方式”为例,高认知群体选择步行、骑行的比例达38%,高于低认知群体的21%。二是发现激励方式决定低碳参与度。如当被问及“最希望碳账户提供何种奖励”时,41%的青少年首选“公共交通优惠券”,仅9%选择“现金红包”。报告据此建议有关部门以“可感知、即时可用”的优惠,替代传统的金钱激励。三是低碳“知行分离”现象突出,值得各方思考。尽管89.3%的受访者认同“碳排放破坏环境”,但仅43.1%能准确说出“1000公里燃油轿车约排放200公斤二氧化碳”;令人意外的是,在自认“非常关注环保”的学生中,仍有38%洗澡时间超过20分钟,47.6%未能妥善处置塑料废弃物,这意味着研究提醒:过度抽象的气候知识可能形成“认知负荷”反而阻碍行为转化。

项目导师、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创始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立表示,这一研究填补了“未成年人低碳观念和行为”科研领域的空白,价值突出。“以往研究和发展政策多聚焦成年人。但今天的青少年三五年就将成为主流消费人群,提前认知、了解其行为,将对我国实现2030碳达峰目标有重要作用。”另外他认为,调研报告提出的建议现实可行,理解“知识—感知控制—情境支持”的干预路径,将为校园低碳教育提供操作指南。此外,中学生为主的项目团队坦言,未来将持续加强这一研究的科学性。因为当前研究受限于资源存在不足,如样本仍偏一二线城市,农村及低收入群体占比低等。后续如有机会将联合社会机构把问卷扩展到更多地区,并尝试接入校园一卡通、共享单车等客观行为数据,以减少“自我报告”偏差。

当前,全国各地对青少年低碳问题的关注热度正在增加。如北京正在试点“中小学生碳账户”,计划与地铁、公交系统打通积分兑换,预计到2026年覆盖人群将超50万。上海、深圳有望在秋季学期同步上线校园版“碳普惠”小程序,一些中学在新学期将设置“低碳实践周”,鼓励学生用碳积分兑换“免写作业券”或“校园农场体验券”。“如果碳积分能换周末博物馆门票,我肯定每天骑车上学!”一位初中学生的这句话,代表了不少受访者的真实心声。

从“知道”到“做到”,中间隔着的不止是垃圾桶和自行车道,更有科学知识和现代观念的学习提升,也是制度设计与人性洞察的精准匹配——只有当环保成为最便捷、最酷的选择,青少年才会用脚步为地球降温——也只有更多青少年关注和投入碳普惠行动,绿色低碳才能进入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图片2.png

青少年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中坚力量,青少年碳中和实践关乎未来、意义重大。为深入践行“双碳”战略,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在2024年大会 “践行绿色、零碳未来”——青少年碳中和科普实践汇报点评环节,邀请了来自全国的青少年代表展示了他们的碳中和实践案例,王之澳同学作为来自北京的唯一代表参与了汇报。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联席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清华大学教授金涌在会上对汇报的案例进行逐一点评,并勉励青少年努力学习,学科学、爱科学,为国家进步发展和实现碳中和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朱兵

青少年教育碳普惠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