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维克以《抗战老兵》致敬抗战老兵

2025年09月12日 15:33:23 绘艺人生

2025年9月8日下午,由央视网、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笔墨中国·山河壮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在北京人美美术馆隆重开幕。

1.jpg

开幕式上,央视网党委书记、董事长过彤,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王远,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陈孟昕,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名誉院长管峻相继讲话,大家从“九三大阅兵”的振奋,谈到80年前那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给中华民族留下深刻记忆的战争,呼吁不忘国耻、珍爱和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华三、民革中央画院院长孔维克、中国北派山水画院院长师恩钊先后讲话,他们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谈到艺术家的艺术使命及社会担当,要用画笔去铭记历史,讴歌时代。

八十载岁月峥嵘,血火记忆镌刻山河;九万里风鹏正举,笔墨丹青礼赞英魂。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以艺术之名集结丹青之力,以跨越时空的视觉叙事,奏响一曲壮怀激烈的山河壮歌。这场展览是对历史的庄严回望。艺术家们以笔为戈、以墨为锋,在宣纸上重构那段铁与火的岁月——太行山深处的游击烽火,青纱帐里的不屈脊梁,大江南北的敌后驰骋……每一道笔触都是对先烈的缅怀,每一抹色彩都是对英魂的礼赞,在虚实相生的艺术之境,铸就民族精神的永恒丰碑。这种跨艺术门类的展示,正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壮丽史诗在艺术维度上的生动映照。

展卷之间,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历史的再现,更是精神的传承:写意山水间奔涌着《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韵,工笔人物中凝固着军民同心的坚韧风骨;铁画银钩的书法中回荡着正义的铿锵。这种跨越艺术门类的展示,正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美学注脚。展览汇集了国内80位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每一件作品既是对历史的深沉回眸,也是对未来的明亮展望。艺术家们以艺术的语言,将苦难记忆转化为艺术的力量,让胜利的荣光在笔墨间生生不息。此展向所有为反法西斯而战的先辈致敬,愿艺术之光永远照亮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道路,让历史的回响在笔墨山河间永续激荡。

6.jpg

孔维克的巨幅肖像画《抗战老兵》应邀参展,四幅比真人头部还大十几倍的巨幅头像并排悬挂在展厅的正中央,每幅画上面写了一个字,四幅画合起来为“抗”“战”“老”“兵”,每一个字下面都盖了一个巨大的印章《民族魂》,形式感极强,极具视觉冲击力。在采访中作者介绍说,这是根据四位幸存的抗战老人的形象写生创作的,他们中有八路军老兵,有国民党老兵,有黄埔军校教官,也有抬单架的普通老百姓,四张写满沧桑的脸,象征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年他们是一个个青春少年,战争使他们拿起了枪,为国家兴亡而战,万万千千的英雄儿女在这场民族存亡的残酷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幸存的抗战老兵成了那个时代活的记忆、精神的丰碑。作者以苍劲的笔墨皴擦,写出了战争风云和艰苦岁月留下痕迹的四张面孔。你看那痛苦紧闭的眼,那断指的手还在捂着震耳欲聋的耳朵;那个被炮弹片炸瞎的眼睛已经枯萎,留下的那只眼睛,惊恐地看着这一个残存的世界;还有两位老兵神态坚定,似乎颤抖的右臂正向观众行标准的军礼,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两位老兵的手式略有不同,一个是手掌向下,一个是手掌外翻。这是八路军和国民党军军礼的不同。八十多年了,战争已与他们的生命融为一体,一举一动还烙着哪个时代的印痕……那过去的遥远岁月,那逝去的战火硝烟,这承载历史的笔墨,这震撼人心的画面,使每一位站在画前的人,内心都受到了剧烈的撞击。

展览现场

作品欣赏

11.jpg

《岁月沧桑——抗战老兵》(270cm×91cm×4)2015年 孔维克

12.jpg

《岁月沧桑——抗战老兵》之一

13.jpg

《岁月沧桑——抗战老兵》之二

14.jpg

《岁月沧桑——抗战老兵》之三

15.jpg

《岁月沧桑——抗战老兵》之四


责任编辑:韩利

抗战老兵抗日战争孔维克艺术战争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