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豫西黄土塬,阳光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朱阳镇新店村的烟田染成了暖黄色。田埂上,33岁的王小帅蹲身抚过烟叶,朝采收队员喊:“得等叶尖卷、叶缘泛黄,显了熟色再摘!”10名穿着统一工作服的采收队员正熟练地采摘烟叶,空气中弥漫着烟叶成熟的清香。“得赶在傍晚前把这一茬送进烤房,最近天气多变,得加快采收进度。”王小帅说着,脚下的布鞋沾了些泥土,却丝毫没影响他快步走向烤房的脚步。
站在烤房外,看着温度计上稳定的数值,王小帅想起了两年前从上海回来的那个清晨。那时的他,还穿着干净的工装,背着工具箱穿梭在上海的高楼间给人装空调。“夜里躺在出租屋,总想起老家烟田里的味道。”王小帅是土生土长的灵宝人,从小就跟着父亲王东林在烟田忙活,烟叶的清香、父亲翻土时的背影,早就刻进了他的记忆里。2015年,他看着手机里父亲日渐佝偻的身影,终于下定了决心:“在外打工挣再多,也不如守着父母、守着这片土地踏实。”
回到新店村后,王小帅没急着上手种烟,而是先跟着父亲走了遍家里的20亩烟田。60岁的王东林种了一辈子烟,凭的是老经验:“啥时候施肥、啥时候浇水,全看天看苗的模样。”可王小帅却发现了问题——老方法种烟,产量不稳定不说,化肥用得多了,土地也没以前肥沃,“烟叶是咱这儿的‘金疙瘩’,得用新技术让它更值钱,还得把土地护好。”
烟农王小帅正在采收烟叶。张艺童摄
刚开始种烟时,村里不少人都等着看笑话。“一个装空调的,还想摆弄烟田?”“净搞些花架子,能比老把式管用?”面对质疑,王小帅没辩解,只是天天泡在烟田里。为了搞清楚土壤的情况,他专门请人来测土,拿着测土报告研究配方施肥;为了减少病虫害,他将杀虫灯、性诱器等“生态卫士”引到了自家烟田;农闲时,别人在家歇着,他却扛着锄头在田里种油菜、大麦,“这些绿肥翻到土里,比化肥还养地。”
最让王东林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夏天的“二次打顶”。按老法子,烟株长到一定高度就只打一次顶,可王小帅偏要等15天后再精修一次。“第一次打顶去花序,第二次要根据顶叶开片情况修,这样每株才能长成标准的腰鼓型,烟叶质量才均匀。”那段时间,王小帅天天在田里盯着,连午饭都要母亲送到地头。等到采收时,他家的烟叶不仅颜色鲜亮,等级也比往年高了不少。看着账本上的数字,王东林拍着儿子的肩膀说:“还是你们年轻人的办法管用!”
现在,王小帅的烟田不仅用上了物联网气象站,能实时监测温度湿度,还搞起了滴灌系统,水肥能精准送到每株烟苗根部,比以前省了不少水和肥,化肥用量降了,土壤有机质却提升了20%以上。
烟田中的微型气象站正在检测气象数据。张艺童摄
农闲的时候,王小帅也没闲着,他还会接些空调维修的活。“毕竟干了这么多年,手艺不能丢,还能多份收入。”有人问他,又种烟又修空调,累不累?王小帅总是笑着说:“累是累点,但心里踏实。守着家,守着这片土地,看着日子越过越好,比啥都强。”如今,他和村里的新农人们一起,用烟叶不仅种出了大房子、小轿车,还让新店村的烟田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基地,不少外地的烟农都来参观学习。
站在塬上的田埂上,望着眼前连片的烟田,王小帅的眼神里满是憧憬。“我是农民的孩子,热爱这片土地。作为90后新农人,我想用学到的新技术、新思路,和乡亲们一起把烟种好,把生活过好,把家乡建设好!”夕阳下,他的身影和金灿灿的烟田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青春与土地共生的乡村振兴图景——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更多关于奋斗与希望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张艺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