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物业管理既是群众天天有感的“身边事”,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试金石”。近年来,作为福建省莆田市的中心城区,城厢区直面老旧小区管理难、物业纠纷调解难、治理效能提升难等突出问题,以深化物业党建联建作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关键抓手,着力构建“组织筑基、机制固本、资源聚合”三维治理体系,走出了一条“党建强、机制活、服务优”的基层善治新路。
组织筑基 红色领航
织密治理体系
“过去小区停车位少,电动车充电桩不足,居民意见大。现在由党组织牵头协调,问题迎刃而解。”城厢区龙桥街道圳湖社区党支部书记翁德源感慨地说。
圳湖社区是2020年由东圳库区搬迁安置新成立的小区式社区,居民主要来自常太镇8个村及涵江区西音水库易地搬迁居民,常住人口约4000人,老年人占比超40%,公共休憩空间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融合度低,历史遗留问题多。街道党工委落实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机制,引导小区党支部与物业公司管理层之间实现交叉任职、双向交流,多方收集小区居民意见建议,积极化解小区改造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通过“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的联动服务,开展小区“厝边议事会”20余场次,邀请居民代表共商对策,一举解决了小区基础设施欠缺、休闲功能缺位等问题。在各方的努力下,圳湖华苑小区累计增设充电桩650处,修缮公共区域视频103处,安装太阳能灯45盏,新建健身小广场2处等,车辆摆放有序、物管功能分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小区管理不仅要‘面子好’,更要‘里子实’,要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红利。”看到圳湖华苑小区经过一系列改造整治完善等有力举措,让这个曾经破旧不堪的老旧小区精彩蝶变,龙桥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苏芳有感而发。
近年来,城厢区构建“区委抓总—街道统筹—社区落实”三级责任链条,强化小区党支部建设,在全区推广“红色物业”工作模式。针对安置房、老旧小区等管理“老难题”,推动符合条件的小区100%建立党支部,对无物业小区由街道党工委牵头成立“红色物管会”。目前,全区278个物业小区实现党组织全覆盖,167个无物业小区通过党员带头、居民自治实现自我管理。
机制固本 服务连心
解决治理难题
“小区共有6栋楼房235套安置房,常住人口700多人。没有专业物业公司的情况下,单纯靠群众自治很难管好小区。”江南水乡小区党支部书记黄国泰介绍道。地处市中心的江南水乡小区由于历史原因,长期处于无物业管理的“失管”困境:垃圾乱丢、车辆乱停、设施破旧……居民们对小区环境极为不满,治理迫在眉睫。
2024年以来,城厢区实施“红色管家”物业党建联建行动,依托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物业党建联建联席会议协商议事机制,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主题,定期研究谋划,推动上下齐抓共管。锚定打造“和美莆田 共同富裕”首善之区的目标,城厢区委组织部聚焦区委、区政府“七大行动”部署,制定梳理“固本强基”行动任务清单,统筹推进物业党建联建、业委会建设等重点行动,全面压紧压实闭环管理责任链条,做好小区治理这篇“大文章”。
通过建立“红色物业”协调机制,龙桥社区搭建起“居民—物业—小区”沟通桥梁平台,实现服务覆盖与治理效能双提升。龙桥社区党委对无物业管理的江南水乡小区进行“兜底纳管”,指导成立小区党支部,选出小区内有威望、情况熟的老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邀请热心党员和居民加入业委会,义务负责小区管理、邻里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小区党支部、业委会成立后,联合多方召开小区物业党建联建联席会议,充分讨论、吸收各方意见,盘活闲置空间施划110余个停车位出租创收,自筹资金建设电动车充电桩400余处,聘请保安、保洁员实现自治管理,小区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得到全方位提升。
资源聚合 数字赋能
激活治理动能
“过去由于小区党支部和物业公司都没有执法权,遇到一些需要执法部门解决的纠纷时,常常有心无力。”九龙小区党支部书记陈伟山介绍说,“现在我们小区如需要部门执法或协调解决,物业和网格长、单元长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上传到‘全市一张图’平台上,执法部门很快会上门处理。”
部门力量下沉,问题闭环解决。推动实施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机制以来,城厢区坚持“接诉即办”,依托“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平台,建立“问题发现—快速处置—效果评估”闭环管理流程,开展联合执法200余场次,整治违规行为130余起,重点整治私搭乱建、消防通道占用等小区顽疾,有效填补小区自治盲区。同时,深化“机关+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模式,积极推动机关500余名在职党员干部到小区服务,围绕“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进一步整合社区和小区周边学校、企业等党建联席单位力量,建立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治理框架,促使协同单位发挥职能优势。活动开展以来,共梳理资源清单100余项,收集需求清单300余个,推动解决200余个。
“基层治理由以往的‘独角戏’变为‘大合唱’,实现小区事由大家管,让小区成为居民温暖的港湾。”城厢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城厢区将持续深化物业党建联建机制,以“红色引擎”激活治理末梢,用“民心标尺”丈量服务成效,不断提升基层服务水平,持续守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幸福。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14日第2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