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聊城经开区)是聊城市改革开放的主阵地、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产业规模扩大,特别是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入,原来相对独立的城市与产业格局被打破,逐渐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商务楼宇与居民小区交织分布、相融共生已成为突出特点。近年来,聊城经开区聚焦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在创新协同机制、凝聚多元力量、搭建共治平台上发力,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的“有事来聊”民主议事机制,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新协同机制
保障运行有形有效
聚焦城市中各领域党组织相对集中,但相互之间不相隶属、层级不同、业务没有交叉等问题,聊城经开区以健全全域全员、到边到底的协同体系为抓手,推动治理生态中各层级、各领域、各主体协同合作,形成纵横交错、共建互补的“一盘棋”。
织密组织网络,强化引领效能。充分发挥小区党组织贴近居民、深入群众的优势,全面收集居民诉求,引导开展议事协商,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有效转化为区域治理整体提升的推动力。深化“区级跨前统筹—街道归类联系—社区兜底保障”的组织覆盖模式,因地制宜组建82个实体化小区党支部,覆盖91个居民小区。制定居民小区党组织工作规范,聚焦定责赋权、定标赋能、定岗赋力,从组织建设、队伍管理、议事协商、基础保障、作用发挥5个方面明确职责,赋予小区党支部收集居民提案、指导业委会运行等职能,为小区党支部实体化运转助力基层治理提供制度支撑。
抓牢关键队伍,夯实专业支撑。持续加强“红邻书记”选派及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在全区选派18名“红邻书记”,推动297名社区工作者定岗91个小区(网格),充分利用“小区邻里+机关党员”双重身份,一头连接社会资源,一头连起小区民生,为基层议事协商注入专业力量。同时,制定职责清单,加强法治培训,将法治思维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今年来化解充电桩安装、小区监控完善等疑难问题50余件,打造“南苑老伙计”“百事通”等小区治理品牌,形成“红邻书记”引领下的共治共享格局。
深化多方联动,凝聚治理合力。坚持“一切要素向小区聚集”原则,统筹“区—街—社区—小区”四级力量,探索“有事来聊”民主议事新路径。制定“有事来聊”民主议事指导手册,成立“街道、社区、小区(网格)”三级议事协商机制,绘制社区议案流程图,形成小事纠纷小区内部解决、矛盾问题社区重点关注、疑难杂症街道统筹化解、重点事项部门介入跟进的机制闭环,有效解决了“部门参与该不该、议事流程行不行、办事效果好不好”问题。
凝聚多元力量
激发主体动力活力
社区是服务居民群众的基本单元,服务类型广、服务对象多、治理难度大,聚焦居民群众多元诉求,聊城经开区立足工作实际,推广“有事来聊”议事模式,推动民主议事在基层治理一线充分探索实践。
区街联动,释放基层治理“乘数效应”。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统筹协调作用,建立“线上+线下”双轨民意诉求收集渠道,线下设立“书记接待日”和社区“红臂章”团队,线上推广“有事来聊”集纷解纷码,搭建起24小时不打烊的民意反馈通道,实现群众诉求“一网统收”。围绕化解居民诉求,构建“1+7+N”议事协商体系,即以社区党委为核心,联动公安、司法、民政、执法等7个职能部门,广泛吸纳居民、商户、物业、志愿者等N类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治理网络。以经开区单光屯社区为例,今年累计化解物业维修争议、邻里空间矛盾等各类问题60余件,98.2%的居民诉求实现了“当日吹哨受理、三日闭环办结”。
警社联动,做实基层治理“法治保障”。建立社区与辖区派出所“日互通、周研判、月复盘”的警社联动机制,推动社区治理与警务深度融合。针对家庭矛盾等非紧急警情,由派出所及时推送信息,网格员、调解员发挥地缘、人缘优势,提前介入调解;对复杂矛盾或法律专业问题,警社双方联合成立专项小组,以法说理、以情动人,将复杂问题消弭于萌芽。自联动机制运行以来,辖区非警务类纠纷警情调解平均时长缩短至3个工作日内,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治理目标。
阵地联动,打造基层治理“夜间堡垒”。围绕近年来夜市经济迅速兴起的实际,将规范夜市经营管理作为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成立夜市矛盾调解工作室,搭建社区、商户、摊主等多方参与的议事平台。以党建联建整合驻区单位力量,联动执法、交警、市场监管等部门,为夜市摊主提供秩序维护、健康证办理、食品安全抽检等上门服务。在不收取任何管理费的前提下,固定摊位经营区域,引导摊主自发参与治理、部门定期议事解题,围绕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重点难点问题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形成了夜市自治“内循环”。
搭建共治平台
延伸议事载体触角
聊城经开区是全市商务楼宇的集聚地,楼宇商圈建筑面积超20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近6万人。经开区将“有事来聊”民主议事机制深度融入楼宇治理,探索建立了“楼委会”,一体推进问题收集、楼企协商、法治护航、部门参与,合力破解难题,形成融合发展良好态势。
“楼委会”全域覆盖,织密问题收集网络。创新“楼委会”治理模式,设置12个楼宇党群服务站,选派32名党员社区工作者担任楼宇党建专员,常态开展“扫楼”行动,收集楼企诉求,建立“一企一档”服务清单。对新注册企业,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企业经营定位、人才规模等基础信息采集;对新入驻企业,发放政策申报指南、共建意向书等“服务礼包”;对已建党组织企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组织共建活动,推动12家重点企业与楼宇党委签订共建协议。通过对“三类企业”的重点关注,全方位收集楼企诉求,引导楼宇党组织融入治理、服务商圈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楼委会”今年累计处理设施报修、政策咨询等日常问题156件,办结率达92%,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楼、服务零距离”。
律所专业介入,提升法治护航能级。聚焦破解楼宇企业法律纠纷多的问题,整合头部律所资源,成立“楼宇法治服务联盟”。采取“一企一顾问”模式,建立涉企纠纷“预诊—会诊—专诊”三级化解机制,为企业提供法律体检、合同审查等定制服务。针对企业股权纠纷、竞业限制等专业问题,提供法律意见书13份,调解劳资矛盾18起,涉企诉讼量同比下降40%。
部门合力攻坚,突破楼宇发展瓶颈。开展“双联共促”行动,组建18个党建指导团快速响应,将政策扶持、行政审批等资源精准输送至楼宇治理末梢,有效破解楼宇招商、企业融资等重大发展难题。职能部门的有效介入,让“楼委会”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了专业可行的解决方案,今年社区党委联动部门解决企业注册、政策申报等诉求52件,楼宇招商入驻率提升15%,实现营商环境与治理效能“双提升”。
《中国城市报》(2025年08月11日第2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