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在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的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与传播城市品牌的诸多路径中,群众文化活动以其独特的生命力,成为广大市民精神风貌的集体呈现,以及城市品牌形象最有效的传播载体。
群众文化活动通过集体记忆激活与价值共识凝聚,为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建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的品牌魅力,根本上源于其独特的文化标识。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地方文化最活跃的表现形式,不仅扎根于本土的历史土壤与生活现实,而且将地域特色、民俗传统、人文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实践。无论是广场上的戏曲表演,还是重要传统节日的惠民演出,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对本土文化的演绎与创新,既守护了文化根脉,又为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注入了不可复制的文化内涵。这种由群众自发传承、自主创造的文化表达,让城市品牌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体验,使公众在参与中了解城市的历史,在共鸣中认同城市的文化。
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日常空间的文化赋值与历史底蕴的创新活化,为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延展空间生产边界。城市品牌的核心是其精神内核,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追求与人文品格。群众文化活动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将城市精神具象化为可见可感的行为实践,进一步打破了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传播的限制。比如在山东省滕州市,在墨子文化读书交流会的活动中,人们看到的是兼爱非攻的包容气度;在鲁班锁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人们感受到的是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在社区文化节的演出中,人们体会到的是邻里和睦、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这些由市民自主参与、自主创造的文化活动,如同城市的“精神传感器”,既凝聚着市民对城市价值的集体认同,又向外界传递着城市独有的精神风貌。群众文化活动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所展现的城市气质让城市品牌从平面的符号升华为立体的形象,进一步延展出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空间秩序。
群众文化活动借助数字技术打造“线上沉浸—线下体验—社交裂变”的传播体系,构建起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立体网络”。在信息传播方式深刻变革的今天,城市品牌的传播早已超越传统的单向输出,进入多元互动的“参与式传播”时代。群众文化活动以其天然的参与性与社交性,构建起一张覆盖人际传播、媒介传播、体验传播的立体网络,成为城市品牌塑造传播最具活力的传播载体。当市民在社交媒体分享社区艺术节的欢乐瞬间,在短视频平台记录街头非遗展演的精彩画面,在朋友圈传播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动人故事……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使得城市品牌信息以“裂变扩散”的方式突破地域边界,抵达更广泛的受众。这种基于真实体验的自发传播,赋予城市品牌信息更高的可信度与感染力。更重要的是,群众文化活动创造了“沉浸式传播”场景,让群众在参与中直接感知城市的文化魅力,在互动中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符号,使城市品牌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立体化、全球化传播。
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不是孤立的文化工程,而是以人民为中心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系统实践。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激发市民的文化自觉与参与热情,将个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共建城市品牌的集体行动,为品牌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当市民主动参与城市文化规划、积极投身文化遗产保护、热情传承地方特色技艺时,城市品牌建设便从政府主导的“外部推动”转变为全民参与的“内生驱动”。这种由群众文化活动培育的文化自信与主人翁意识,不仅让城市品牌更具凝聚力,更能转化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能,使品牌形象的提升与城市实力的增强形成良性循环。
文化传承,更是城市内涵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从硬件设施的比拼转向文化软实力的较量。群众文化活动以其深厚的群众基础、鲜活的文化表达、强大的传播效能,在城市品牌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就是重视城市品牌的强大生命力;激活群众文化活动的潜能,就是激活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让群众文化活动在城市品牌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必将助力城市拥有更鲜明的标识、更深厚的底蕴、更动人的故事,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持久的活力。(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
《中国城市报》(2025年08月18日第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