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围绕答好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必答题”,以推行“支部建在小区上”为抓手,先后实施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攻坚提升行动、家门口党建扎根工程、小区党建巩固提升三年行动,持续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推动党的组织体系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
突出党建引领
夯实小区治理之基
健全组织体系。江汉区优化调整社区网格与居民小区最大程度重合,全覆盖建立597个小区(片区)党支部,健全“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一贯到底的组织架构,将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延伸到基层治理“基本单元”。按程序推选265名群众威望高、服务意识强的退休干部党员和332名包联小区的党员社区工作者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吸纳2200余名群众信得过的居民党员担任小区党支部委员并兼任楼栋党小组组长,挖掘5000余名居民骨干党员担任党员中心户,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扎根楼栋。
指导规范运行。制定小区党支部工作职责清单10条,建立楼栋党小组组长、党员中心户职责任务清单,指导小区党支部对标落实。构建“主题党日+议事协商”模式,将召开小区党建联席会议作为小区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重要内容。聚焦党务知识、基层治理、业委会法规等主题,每年开展小区党支部书记区级示范培训、小区党支部委员街道重点培训,提升班子成员规范履职能力。
打造红色驿站。坚持“应建尽建、一室多用”,综合考虑社区服务半径、群众服务需求,采取依托物业企业或业委会服务用房联建、依托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配建、依托小区闲置空间或国有企业社会化管理移交改建等方式,打造213个小区党群服务驿站,为居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议事、代办、服务场所。
突出物业破题
攻坚小区治理之难
深化物业党建联建。江汉区全面加强党对物业行业的领导,指导街道建立物业联席会议制度,在220个物业企业和项目中建立党组织,擦亮物业工作“红”的底色。持续推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推动168名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担任物业服务质量监督员,64名物业企业负责人担任社区兼职委员。创新“物业城市”改革,探索建立街区社区小区“三区联动”、管理服务治理协同推进机制,将296个邻近老旧小区“组团打包”,推动市政管理与小区物业服务“内外打通”,建立“居民交一点、政府奖一点、经营赚一点、市政补一点”的财务运营模式,提供专业化、均等化的物业服务,物业费收缴率较2年前提升了26%。
打造“红色业委会”。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业委会组建、履职和管理全过程,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业委会议事规则和管理规约,制定业委会候选人负面清单,通过业主事务指导服务中心协助街道完成小区业委会组建(换届)工作,全面推行支部先议、专职执行秘书、公共收益管理、业主大会网上投票等四项机制,有效破解矛盾突出小区业委会组建(换届)难等问题。截至目前,全区符合条件的居民小区业委会组建率达88%,业委会成员中党员比例达51%。
健全“三方联动”机制。完善小区党支部领导下的居民小组、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联动”机制,搭建“小区治理月月谈”“邻里夜话”“街坊议事会”等自治载体,共同研究小区重大事项,推动解决电梯加装、电动车充电、小区微改造等治理难题3000余个。
突出赋能强基
凝聚小区治理之力
在职党员下沉赋能。江汉区推行百家单位包社区,根据社区规模和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人数,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推动全区109个社区都有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包保。推行百名挂职干部下沉社区,在市直机关选派挂职干部的基础上,区级统筹增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挂职,确保“一社区一挂职干部”。推行千名党员干部进驻小区,组织街道科室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担任网格长,对口包保单位党员干部或居住地报到下沉党员担任兼职网格员,协同专职网格员、楼管员(楼栋长)等力量组建“一长三员”队伍,充实小区治理力量。
社区党员服务赋能。开展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建立在职党员“目标式”管理、无职党员“设岗式”管理、流动党员“跟踪式”管理等5种模式,配套建立“时间银行”“奉献换积分”等积分制管理制度,引导社区党员加入“江汉管家”志愿服务队,带动群众在参与小区治理中增强认同感和获得感。
部门力量执法赋能。以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整合区街执法力量和资源,推动公安、城管、住房和城市更新、市场监管等执法力量进小区,依法加强对小区房产权属、建筑质量、安全环保、物业服务等突出问题的监管,妥善解决一批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实现“小区事在小区解决”。
《中国城市报》(2025年09月08日第3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