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直机关工委组织开展“局长、处(科)长换位走流程”,及时发现问题、推动整改。
成都市委组织部供图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四川省成都市坚持以学促干、以知促行,以“换位走流程”等为载体,引导党员干部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从群众的“逆耳言”当中查摆问题,针对性谋划推出一批民生项目、惠企政策,出台一系列小切口、微创新的务实举措,使群众切身感受到转作风树新风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换”出新视野
“走”出实举措
成都市建立“立行立改、限期整改、制度创新”3类问题整改台账,构建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举措、一抓到底“四个一”模式,党员代表、企业代表、市民代表以“体验师”身份评价整改成效,确保发现的问题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在成都,市直机关工委组织的“局长、处(科)长换位走流程”成为发现问题、推动整改的重要抓手。600名局长、处(科)长以普通群众、市场主体身份深入街头巷尾、门诊大厅、办事大厅、服务窗口,查找服务和需求、政策和落地之间的差距,发现问题1059个,解决“疑难杂症”事项752个,将“民呼我为、企呼我应”的承诺写进服务细节,以优良作风书写政务服务“实景答卷”。
在成都市住建局,由分管负责同志带队,组织业务骨干以保障性租赁住房申请者、公租房租户身份,实地体验保租房申请、入住、续租全流程。通过沉浸式体验,共梳理服务堵点4项,出台及修订相关文件2个,创新采取“一间房”“一张床”模式,按照网约车司机、餐饮服务员、制造业工人、环卫、保洁等群体居住需求面向用人单位“彩领之家”保租房定向服务,已筹集项目14个,提供床位2600余张。在成都市人社局,领导班子带头,组织86名处级以上干部,以普通办事人员身份,到服务窗口走流程、到企业一线解难题。针对企业用工需求,采用“大数据+铁脚板”精准服务模式,服务用人单位5.09万家次;聚焦全市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网上年检”,首次将年检系统与政务审批系统数据对接,实现服务对象“零跑路”全市网上办结。
担当促发展
助企加速度
成都市针对政企沟通渠道单一、信息传递滞后的问题,构建线上线下立体网络,实现政企交流“零距离”,从企业逐一等着部门来问需,到收集企业共性问题集中解决、主动破题送机遇。
学习教育中,成都大力培塑敏感敏锐、立说立行、创新创造、较真较劲、实干实效作风,构建“部署、落实、督查、反馈、改进”工作闭环,努力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担当作为实效、高质量发展的实绩。在经济发展领域,持续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拿出真招实招为企业纾困解难。全市党员干部走访服务企业6.32万户(次),办结企业问题诉求1.34万个、办结率98.53%。持续开展“立园满园”行动,推进园区优化强承载攻坚、产业集群提能级攻坚、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扩权赋能增活力攻坚、尊商重商优环境攻坚五大重点任务。上半年,全市新获批2个国家级、4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提升至第八位。
在市级“政企微信群”里,围绕“发布政策+交流信息+反映诉求”三大功能,市领导、市级各部门(单位)负责同志24小时听取企业意见、研究解决问题,精准发布惠企政策举措、交流企业发展动态。分类建立企业问题台账,牵头部门“吹哨”集结,保障部门“报到”响应,形成问题解决合力。聚焦“拓市场、降成本、优场景、搭平台”4个方面共性需求以及政务服务、权益保护等典型问题,推动共性问题转化为惠企助企政策措施70条,创新实施“惠企政策”集成发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补“免申即享”等机制。推行涉企“一码检查”,395万个市场主体、市区两级1443个检查主体接入平台,亮码率100%、企业满意率99.71%。
开门抓教育
用情惠民生
在成都香城马超东路段与育英路交叉口,出租车司机陶师傅说:“以前这3公里的路程在高峰期要开半个小时,现在15分钟就够了,时间缩短一半,接送乘客更加快捷了。”
交通治堵是城市彰显为民情怀的关键举措,更是超大城市治理中必须攻克的难题。成都坚持开门治堵,围绕“就医停车难”“上学接送难”“上班通勤难”等问题,深化开展“进医院”“进学校”“进社区”专题活动,结合12345热线等渠道收集市民诉求7400余条,对具备可行性的诉求建议立行立改。完成两批次186项治理任务,接续开展第三批次攻坚,累计退围拆围21万平方米、释放车道资源116条,中心城区拥堵指数从1.38降至1.29。“一点一策”治理堵点,不仅疏通了道路,更打通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任,让城市运行更有序,市民生活更舒心。
学习教育中,成都市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结合12345市民热线、人民建议征集等渠道,精准识别城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精准响应市民群众日常关切,部署城市治理增效系列专项行动,开展养老领域金融诈骗、食品安全、预付式消费侵权、文旅行业乱象、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求职兼职诈骗、交通治堵、出租车网约车管理服务、城市内涝积水隐患、物业管理服务乱象10项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着力解决群众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有效将城市建设发展的成果具化为人人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
《中国城市报》(2025年09月08日第2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