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为新时代城市发展指明了新的坐标。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作为浙江省经济第一区、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余杭当前正处在“数字经济引领升级、人口规模持续扩容”的机遇期,也面临着空间资源约束趋紧、功能布局适配不足、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的挑战期。
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我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传统“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已无法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唯有将内涵式更新作为核心路径,把“惠民生、促发展、防风险”三条主线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近期,浙江省、杭州市部署了城市更新试点建设,恰为余杭区提供了具体抓手。余杭区以此为契机,系统性开展“城市体检”,并通过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文化传承、产业升级、治理创新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契合余杭实际、彰显余杭特色的城市发展新路子。
“情惠民生”是城市更新的价值归宿,应以“人民立场”校准工作方向。“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这一核心要义,绝非抽象的理念表述,而是城市更新工作必须坚守的价值原点。对余杭区而言,城市更新不是“面子工程”的堆砌,更不是“政绩导向”的盲动,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这既是破解“政府干、群众看”脱节难题的关键,也是让更新成果真正惠及民生的核心逻辑。基于这一认知,余杭区在未来社区与老旧小区联动改造中,构建起“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闭环机制。例如,施家湾社区以“居民出资+政府补助”模式推进危房解危和设施改造,居民全程参与,同步消除隐患、完善功能、延续文脉,实现从“有居”到“优居”跃升,重建社区情感共同体。目前,余杭区已改造老旧小区58个,并积极推进完整社区建设,目前全区51个社区获评省级未来社区,建成覆盖率达50%。
“力促发展”是城市更新的目标引擎,需以“多元协同”激活市场动能。城市更新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拉投资、扩内需、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抓手。实现从“财政独撑”到“社会共担”的模式转变,才能为更新注入持久活力。高质量更新恰恰就需要建立好完整的支持体系,尤其要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机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余杭区构建了“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市场资本”的联动机制。2024至2025年,余杭市争取城市更新中央财政补助9024万元,撬动总投资29.8亿元,社会资本占比达78%,形成强大杠杆效应。
更新模式也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例如,文化保护类如闲林老街,强调政府主导以守正创新;产业升级类如五常横板桥更新片区,鼓励市场参与,通过政策激励企业开展自主更新,推动低效工业用地“垂直重构”、提质增效,实现产城融合与集体经济增长的双赢。
“严防风险”是城市更新的底线要求,要以“系统思维”筑牢韧性根基。会议明确将“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列为重点任务,强调要“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对于余杭区这类位于杭嘉湖平原、河网密布的城市,防洪排涝与生态安全是更新中不可忽视的底线任务。必须将韧性城市理念系统融入规划、建设与管理全流程。
良渚玉湖更新片区是集成性实践的典型案例。该片区通过“海绵城市+”策略,结合雨水花园等生态设施提升防涝能力;融合“良渚文化+运河文化”两大世界遗产元素,增强空间识别与文化活力。同时,还将持续强化对城市水电气网等生命线工程的风险监测与隐患排查,依托智慧化管理技术完善预警体系,切实提升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了发展新蓝图。实践表明,走内涵式更新之路,统筹民生、发展与安全,是破解大城市发展瓶颈、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面向未来,唯有不断创新机制、强化系统治理与社会参与,才能建好人民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贡献余杭的基层实践。(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住建局党委书记、局长)
《中国城市报》(2025年09月08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