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炫技”致富路

2025年08月27日 22:37:07

吕璐阳,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农业科技推广带头人”“全县十佳种粮大户”“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这个1996年出生的壮小伙,退役返乡专业从事农业生产,成为“新一代”农业技术“扛把子”。他是如何炫技“出圈”,走上致富路?

从疑惑到坚定,“新农人”种出“金叶子”

退役后,吕璐阳一脚扎进泥土里,要在农村大干一番。老父亲吕秀武半信半疑:都是“老一辈”在田里劳作,种烟,年轻人能行吗?

目标坚定,实干敢拼。南平市烟草公司浦城分公司全面推进大田深翻技术,璐阳蹲在地头和父亲讨论,深翻旨在改良土壤,有效提升烟叶质量。父亲不理解,觉得费工费时。作为技术落实排头兵,吕璐阳笃定:用新技术做“新农人”。

天还未大亮,吕璐阳从仓库开出一台冬翻机,农机上壮实的小伙目光坚毅,伴随着突突的轰鸣声,坚定地奔向田野。大田深翻,改良土壤,根深则叶茂。

吕璐阳完成2000多亩田的深翻起垄,农机坐垫换了4块,经过2次深翻后起垄,土壤细碎疏松,虫害都减少了。2025年,他把178亩烟田施上有机肥,培育中棵型烟株,烤烟产值80万余元,加上种粮一年毛利200多万元,吕璐阳被评为乡镇“青年机耕突击手”。

图片1.png

图为吕璐阳在收购场。周建军摄

8月的收购场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个腼腆的95后新烟农微微笑着,种烟二十余年的老父亲终于信服,放心地把产业交到他手上。

从传承到创新,“新农人”走出新“稻”路

“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作为福建粮仓,浦城大米美名远扬。今年浦城县吕璐阳家庭农场种植水稻2000亩,凭着“把地种好,多打粮食”的执著,吕璐阳坚持种植烟后稻和再生稻,“一地两用,一年两收”,稳烟、稳粮、保增收。

图片2.png

图为吕璐阳和种粮大户在田间互相借鉴学习。兰玉花摄

“烟后稻生产要注意烟叶采收完毕及时抢抓农时去移栽;再生稻要盯紧灌水和施肥的节点,看田块情况追肥。”吕璐阳细心聆听临江镇种粮大户马芳华的经验指导,学习大田育秧、管水、管肥等精细管理,因田制宜,因田施策。同时,他还跟着田间地头的老父亲踏踏实实取经,逐渐摸出了田里的门道。

“老一辈说‘看苗施肥’,我把看的过程设为参数,变成‘看数据施肥’,给农田装上物联网传感器,土壤湿度、肥力数据实时传输到云端。”吕璐阳忙得不亦乐乎。

引进优质稻种,筹备育秧工厂,依托合作社助收......吕璐阳不断升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的是双手和汗水。我们这一代‘新农人’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要努力用科技让种田变得更轻松、更高效。”吕璐阳如是说。

从田间到云端,“新农人”变身“小飞侠”

盛夏8月,烟后稻蓬勃生长,远远望去一片翠绿。吕璐阳正操纵着植保无人机开始一天的工作,面前一架灰色的无人机“唰”的一下跃上天空,机翼的喷头均匀洒出细雾,机身掠过,泛起层层绿浪。

图片3.png

图为吕璐阳在田间开展无人机飞防。兰玉花摄

凌晨查墒情,白天飞植保,深夜研参数。从小白到飞手,他从零学起。在浦城分公司大力扶持新烟农的政策下,他迅速成为全县第一批农业飞手,购置4架无人机,成立农业无人机飞手队,帮着村里的长辈,用新农机种地,从农机作业、水肥管理到田间植保一条龙服务。老人们看着天上的无人机飞来飞去,一天就完成2000亩农田喷药工作,飞防更是让水稻亩产提高了15%,化肥用量却减少20%。

从面朝黄土到掌控云端,吕璐阳的服务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山里水果丰收,他积极拓展低空业务,让镇里特色农产品实现“当天采摘,次日达城”。曾经在深山无人识的高山蜜桃、浦城奈果等,如今通过“空中快递”,已然摆上城市的货架。

新技术落实,无人机巡田,稻田“机甲”助产,“空天快递”保鲜,从“土里刨食”到“地里淘金”,新农人们“炫技”忙生产,焕新着这片耕种了数十年的土地。(兰玉花)


责任编辑:朱兵

农业三农农村农资种植业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