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东昌府区:下足“绣花功夫” 深耕“最后一米”

2025年08月12日 10:49:18 中国城市报记者杜英姿、郭文治、孟航、李彤彤、李静雯综合报道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社区联合妇幼保健院开展“医育结合”托育服务。

近年来,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做实小区党建作为关键切口,聚焦基层居民小区数量大、规模小、分布零散、类型繁杂、基础条件薄弱等突出问题,深入实施居民小区党建强基、社区嵌入式服务提质、区域化党建联建聚力、城乡互助共进破冰、“红色物业”暖心五大行动,通过选派“红邻书记”、推行“有事来聊”民主议事、开展“城来乡往 村社共进”等创新举措,用“绣花功夫”探索走出了城市基层治理的新路子,打通了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将贴心服务送进了千家万户。

织密组织体系

筑牢治理“主心骨”

全域覆盖强根基。东昌府区把党组织覆盖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先手棋”,在社区“上门访”和党员“主动报”双向摸排辖区党员的基础上,以“单建+联建”方式推动居民小区党组织应建尽建,明确人员建制、阵地配置、服务事项、经费保障、运行机制“五有标准”,全面推行“支部建在小区上”,以深入开展“有制度、有资源、有阵地”的小区党组织强基行动,有效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

分类选优配班子。推选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小区党支部班子是破解“无人管”问题的关键。针对商业小区、家属院、回迁小区、老旧小区等形态各异、诉求不同的居民小区,东昌府区创新推行“四型同治”策略,通过把优秀年轻干部派下去、把热心离退休党员用起来、把原城中村优秀党员选出来,择优配备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群众认可的小区党支部书记561名、后备力量125名,“带头人”作用发挥更加有力。

延伸触角到末梢。坚持党小组建在楼栋里,明确党员楼栋长、党员中心户,让党的工作进楼入户、精准到人。推动党支部委员与业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建立“党员中心户—楼长—业主代表—业委会成员”上下一体贯通治理体系,实现众多“三无”(无人管事、无规理事、无钱办事)问题小区向“三有”(有组织牵头、有居民参与、有多方共管)的多方共治转变。

锻造过硬队伍

激活治理“生力军”

力量下沉“零距离”。全面推行社区工作者定岗小区制度,打破“机关化”坐班模式,整合专职网格员、执法部门专干等力量,将工作阵地从社区服务中心前移到小区一线。目前,全区80%以上的社区工作者常驻小区,变“居民往上跑”为“服务往下送”,实现诉求搜集、矛盾调解、问题处置“零距离”。

搭建平台聚合力。优化调整区直单位党组织与城市社区的“双报到”结对关系,广泛吸纳热心居民、楼栋长、物业人员组建多元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开展小区党支部和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系列活动,精准推送政策法规宣传、环境卫生监督、邻里矛盾调解、特殊群体关爱、文体活动等多样服务供给,汇聚成党员带头干、大家一起管的自治共管合力。

“红邻书记”破难题。“红邻书记”具有“情况熟、有威望、善协调”的独特优势,是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力量。近年来,选派34名政治素质高、群众工作能力强的退休或退出领导岗位的党员领导干部,担任“红邻书记”下沉小区,带着政策、资源和情感,规范小区公共收益,清查矛盾纠纷,解决居民小区治理中“上楼难、充电难”等共性问题和突出难题,以具体行动诠释了“选好一个书记、带活一个小区”的生动实践,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金字招牌”。

升级暖心服务

提升民生“幸福感”

“红色物业”暖民心。物业服务是小区治理的关键,也是居民关注的焦点。东昌府区以“红色物业”为抓手,聚焦“新市民、原住民、老居民”等不同群体需求,强化引领监督、推进设施更新、丰富延伸服务,推动物业服务和小区治理深度融合,实现物业服务升级。比如,针对新市民社区融入难,组织邻里活动,打造促进感情融合“熟人小区”;针对原住民对市场化物业的信任疑虑,推行财务公开的“阳光物业”;针对老居民关注的设施陈旧问题,联动实施老旧小区“更新行动”,居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有事来聊”疏堵点。构建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的“有事来聊”民主协商议事平台,建立“小区党支部牵头—业委会执行—物业企业落实—相关部门参与”的多方协商机制,形成了“居民诉求收集—党支部分类梳理交办—责任主体限时办理—党支部跟踪督办反馈—居民满意度评价”的全流程、闭环式运行模式,有效疏通停车管理、环境整治、设施维护等治理堵点、民生难题,实现了“小事不出小区、矛盾就地化解”。

服务载体精细化。树牢“去行政化、去办公化、去形式化”理念,实施党群服务中心(站)提升行动,充分挖掘整合小区内闲置空间、边角空间,因地制宜嵌入小修小补、幸福食堂、快递寄存等便民服务。聚焦“一老一小”,探索“医育结合”托育服务,引入专业普惠托育服务,试点“代际融合”养老托幼一体化服务,逐渐形成集日间照料、老年学堂、儿童托管于一体的“养老托幼一体化”服务体系,切实提升服务的温度与精度。

促进城乡融合

打造城乡“共荣样板”

组织共建激活动力源。强化城乡党组织交流与合作,创新推动城市社区与行政村结对共建,建立健全常态化联席会议、人才交流、资源共享等深度协作机制,通过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返乡青年等群体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社区环境整治、小区卫生保洁等公共服务项目,畅通了城乡劳动力流通渠道、打破了人才跨区域流动壁垒,实现了城乡人力资源的精准对接与优势互补。

产业文化厚植新优势。坚持把文化引领、产业带动作为赋能城乡发展、重构城乡关系的新引擎。在文化认同与价值共享上下功夫,创新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将承载乡村记忆的剪纸、戏曲、传统手工艺等引入城市课堂与公共空间,滋养城市居民精神生活。在深化文旅融合上求突破,大力发展乡村近郊游、生态休闲游、红色研学游,吸引组织城市居民深入田间地头、革命旧址,体验农耕文明、感悟乡愁记忆、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将乡村的绿水青山、革命遗址转化为生动的教育资源和发展动能。

产销贯通乐享生活链。持续完善农产品产供销链条,搭建社区团购、集市展销等线上线下融合平台,让新鲜、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便捷直达居民餐桌。创新建立“以商哺治”机制,将农产品销售额的2%注入社区慈善基金,专项支持小区公益服务、环境提升、设施维护及困难群体帮扶等治理项目,构建“产业兴农—服务市民—反哺社区”的可持续良性闭环。

《中国城市报》(2025年08月11日第18版)


责任编辑:越玥

三农时政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