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织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

2025年08月27日 17:49:31 中国城市报中共河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党组

河北省驻京机构党委组织召开2024年度河北各市驻京流动党员党委书记述职评议暨“京冀先锋”党建品牌创建工作会。

河北省在京流动党员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并现场重温入党誓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群体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采取精准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河北作为京畿要地,大量经商、务工、退休人员长期在京工作生活,形成了规模庞大、结构稳定但又极具特殊性的流动党员群体。他们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力军,也是连接京冀两地的重要桥梁,代表着党的形象、河北形象。近年来,河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以下简称“河北省驻京办”)勇于探索,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

精准施策

创建“京冀先锋”党建品牌

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约有1.5万名在京流动党员,分布在北京市各区。近年来,河北省驻京办以“京冀先锋”党建品牌为引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学习教育、深化服务三个体系,激励河北省在京流动党员服务首都发展、助力家乡建设。

织密组织网络,健全管理体系。分别推动成立省、11个设区市及雄安新区、各县(市区)驻京流动党组织,健全省市县三级组织体系。制定出台《河北省驻京机构党委工作规则》,市驻京流动党委书记列席党委扩大会,各市县参照执行,理顺党委工作机制。在商协会、企业负责人、退休干部等流动党员中择优推选185名书记、107名副书记、246名委员,配强班子。

创新学习载体,完善教育体系。加强理论武装,建立全省在京流动党员工作群,及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流动党员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三会一课”与谈心谈话相结合,鼓励大家交流工作生活经验、谈家乡发展变化;将主题党日与关怀慰问相结合,创造性推广线上党建活动,提升组织生活质效。联合省电视台、电台,创办“京冀先锋”专栏,宣传流动党员先进事迹;利用“河北驻京党建”公众号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强化宣传教育。

深化服务内涵,丰富服务体系。注册“京冀先锋”志愿服务总队,参加党的二十大、全国两会等平安志愿服务,安排公益律师帮助接访维稳,积极服务首都发展。开展争当家乡招商员、协同发展联络员、土特产品宣传员等活动,引进600多个项目,总投资100多亿元,销售农产品1100多万元,反哺家乡建设。邀请15名河北优秀律师组成公益法律服务团,开展在线值班、普法讲座等,维护党员群众合法权益。

直面挑战

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

河北在京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虽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和深层难题。

身份认定标准不统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下发后,各地出于自身工作考虑,对“流动党员”界定标准(如连续6个月无法参加原组织生活)的具体执行存在明显差异。地域临近北京的常因“方便返乡”而放宽认定或不认定;部分流出地为规避纳入巡察范围,主观上不愿认定、少认定;流出党员集中、驻京党组织体系成熟的倾向于“应纳尽纳”。这种“因地而异”的认定方式,导致流动党员底数不清、管理覆盖不全。

党员意识与组织联系弱化。因长期远离正式组织关系所在支部,部分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身份认同模糊。部分党员仅维系每年1—2次的低联系频次,多以“电话报到”“代缴党费”形式象征性保留身份,甚至“隐性失联”。党内活动几无参与,对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知之甚少,理想信念弱化,难以在工作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不仅削弱党员个体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会影响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形象。

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待提升。流动党员面临生存、就业、家庭照料等多重压力(特别是30—45岁的“夹心层”),难以挤出时间和精力参与活动。组织活动多集中于传统的理论学习、座谈交流,内容缺乏吸引力,导致流动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积极性不高。由于部分党员工作变动频繁、居住地不稳定,党组织难以及时更新信息、精准跟踪;加之缺乏稳定、充足的经费保障,场地、专业指导力量不足,导致组织吸引力、凝聚力难以有效提升。

理论教育存在供需矛盾。现有宣传教育素材通常强调宏大叙事和普遍性要求,与流动党员个体的生存处境、发展困惑和利益关切结合度不高,缺乏“身边事”“乡土情”的代入感和共鸣点,理论供给与需求深层次脱节。理论传播如同水波扩散,越远离中心影响越弱,导致流动党员学习存在理解不透、掌握不牢、转化不力的问题,理论学习逐级衰减。流动党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比例较高,学习领悟能力不足,亟需通俗易懂、形式活泼的教育载体。

两地管理精力受限。流出地主管部门业务繁杂、距离遥远,对在京党员实际情况难以动态、全面掌握,管理的及时性、有效性大打折扣。北京本身是人口净流入城市,街道、社区人员编制有限、任务繁重,面对全国各地大量的流动党员,心有余而力不足,流入地面临“接不住”“负担重”的难题。

创新路径

推动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

为破解各类难题,河北省驻京办在已有工作成效和经验基础上,持续深化改革,精准聚焦痛点,强化系统思维,推动协同发力,重点在以下方面深化拓展。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齐抓共管新格局。提升流动党员工作在省级层面的重视程度,将其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同时主动对接北京市委组织部、社会工作部等,推动建立“京冀联席会议制度”,在身份认定、资源共享、服务保障等方面双向互动、高效协同。发挥河北省驻京机构党委职能作用,树立“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工作理念,协调河北、北京相关部门,整合省、市、县三级驻京党组织资源,强化桥梁纽带作用。

科学认定身份,落实党员管理新规范。严格执行流动党员认定标准,重点关注20—60岁之间、务工流动性强或人户分离明显的党员,破除地域远近、巡察考核等主观干扰。流出地党支部每年至少梳理1次党员参与活动记录,对确属流动党员的,必须在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中规范登记流动党员身份,并督促流动党员及时向流入地(单位)党组织或相应流动党员党组织报到。省、市组织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抽查核查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真实性,确保底数清晰、动态可管。流动党员党组织要加强与派出地党组织沟通,及时汇报工作。

优化组织体系,激发自主管理新活力。发挥组织体系作用,持续巩固“省—市—县(区)—支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驻京流动党员组织架构,配合组织部门形成一级抓一级、抓好本级带下级、大抓基层强基础的工作格局,推动各层级流动党员党组织全面过硬。选优配强班子,坚持在企业家、退休干部、商协会负责人等群体中推选流动党组织班子成员,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发挥其资源整合、沟通协调的天然优势,同时加强考核测评机制,对不胜任、能力较弱的成员予以更换。放大“能人效应”,鼓励流动党员中的能人、热心人积极参与到支部建设和服务工作中来,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增强流动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组织归属感。

创新宣传教育,开辟理论学习新路径。坚持“以上率下、层层示范”,由“关键少数”领学带动,定期组织市、县驻京流动党委书记专题学习研讨,切实提升理论水平。聚焦流动党员关心的创业政策、子女教育、看病就医等,制作通俗易懂、短小精致的学习辅导和政策解读短视频,做到内容供给“精准滴灌”。灵活融合学习载体及方式,推广运用微信群、学习强国等线上平台开展“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针对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等特殊群体,推广碎片化学习。持续强化“京冀先锋”典型宣传,组织身边优秀党员讲“奋斗故事、家乡情、创业经”,通过各类社交媒体打造特色宣传专栏,用乡音传递党情,让宣传“上云端、进车厢、到指尖、入心田”。

提升帮扶质效,增强组织关怀新体验。优化组织生活,推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与流动党员的实际生活、工作相结合,将政治学习与技能培训、创业交流、政策咨询等结合。强化关怀服务,建立健全常态化困难帮扶机制,打造精准化的服务项目,如在京就医互助、子女返乡就学、返乡创业政策解读等。创新激励机制,探索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注重宣传在平凡岗位敬业奉献、在急难险重关头挺身而出、在服务京冀两地发展中成效显著的身边榜样。

搭建服务平台,激发反哺奉献新动能。构建供需对接平台,建立京冀流动党员资源对接平台,实现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与家乡发展需求的高效、精准对接。融入首都治理体系,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发挥特长,组织有序参与社区志愿活动、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应急值守等工作。探索流动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强化骨干引导作用,对流动党员中的优秀代表、带头人,给予政治关怀、工作支持和宣传推介,激励他们服务身边党员、化解实际困难,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家乡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图伟业中。(图片由河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提供)

《中国城市报》(2025年08月25日第29版)


责任编辑:越玥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时政党组织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笔力扛鼎 大气真诚

中国城市报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