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社区为载体,将民族团结与基层治理、民生改善相结合,是夯实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文化、权责、资源、技术“四维嵌入”,团结凝聚广大党员群众力量,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实现从“民族互嵌”走向“民族交融”,形成各族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加深文化嵌入
凝聚广泛化价值共识
要通过构建民族互嵌的社会与社区环境,增进各族群众对社区的关注、热爱、依赖之情,唤醒各族群众对社区的共同情感。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分众化宣传,做好“精准滴灌”。整合领导干部、行业宣讲员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等力量,组建宣讲队,通过小区学习会、楼栋流动课堂、网络微课堂、百姓大舞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各族群众中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大家讲”、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大家学”、如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大家谈”,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引导各族群众更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积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居民对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保护和发展好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多语互译的专业人员和人工智能服务,培养社区干部的多语沟通能力,营造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主体,多民族语言和谐共生的“一主多元”语言环境。强化文化浸润,形成情感共识,定期邀请少数民族代表走进社区,讲解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增进各民族之间了解和尊重。通过开展民俗系列趣味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艺表演,以共学共乐的方式,凝聚起民族团结进步力量。
加深权责嵌入
构建精细化治理体系
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组织、协调、凝聚与服务的功能,吸纳多元治理力量协同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引导各族居民参与自治,实现治理主体的民族互嵌。建立“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单元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配套建立网格职责清单制度,明确网格员工作职责,形成“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闭环运行流程,确保“微网实格”职责清晰、运行有序。要以居民为本位,保障居民全链条参与社区治理,自下而上激活服务供给的内生动力。建立网格协商议事新模式,将居民自主协商和网格化管理有效结合起来,建立民族团结议事会、圆桌议事会、心连心议事厅等十余种议事服务载体,引导居民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建言献策,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对邻里纠纷、民生实事、民族团结共建等进行协商议事,形成“居民点题、专人议题、社区解题”模式,促使社区各族居民从“私利”走向“公益”,由碎片化利益诉求向“聚合型”利益表达转变,实现社区服务绩效的改进和提升。
加深资源嵌入
推动多样化资源集聚
各族群众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取向,是直接打通“五个认同”的社会通道。要精准保障各族群众利益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支撑,统筹人、财、服务等资源下沉保障,使各族居民能够平等享有社区公共资源。一方面是加强人才资源建设,从“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链条发力,既要强化基层工作结果导向,也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和文化引领,扩大人才效应,为人才在基层发展搭建展示平台,促进民族互嵌式社区高质量发展。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投入基层治理工作中;持续推进“育才强基工程”,下大力气培养德才兼备的基层人才;完善户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是加大财政资金对于社区建设的投入,尤其是新建社区,要尽快完善社区阵地、为老服务餐厅、多功能活动室等便民设施建设。同时,要链接服务资源保障,引进社会组织,提供为老为小、技能培训等多项专业服务,切实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
加深技术嵌入
提升精准化决策能力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区治理,在治理架构、流程及结果的转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也应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挥其在精准服务、信息传递、多元协同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为社区各族群众享受公共服务提供硬件支撑。通过数字赋能,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服务,逐步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从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被动应对型向主动推送型转变,优化社区治理运行和服务流程。要不断提升信息传递效能,运用微信公众号、网格微信群、社区小程序等实时发布公共服务信息,确保各族居民及时知晓社区内的各项服务,破解以往公共服务信息发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滞后问题。同时,精准掌握社区各族居民的服务需求和意见建议,提高服务供给主体与各族居民的沟通效率,及时响应居民需求。搭建智能管理体系,开展“一表通”数据协调体系建设,整合基层治理中相关数据信息,建立“数据仓”,实现社区数据一次采集、多方使用,促进基础公共信息“一表通享”,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中国城市报》(2025年08月25日第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