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城市现代化先行示范区,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破解城市发展结构性矛盾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当前,长三角城市群现代化建设虽已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仍面临规划“千城一面”、服务“品质不均”、治理“数据孤岛”、示范经验“盆景化”等问题。将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从理念导向转化为全域实践,需以科技创新共同体为支撑、以民生幸福圈为牵引、以一体化协同为路径,在长三角城市群率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机制,带动全国城市迈向现代化新阶段。
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打造协同创新先行样板
以锚定原始创新打造硬核科技创新策源地。当前区域创新虽具规模优势,但关键技术供给不足、基础研究薄弱,亟需前置布局原始创新资源,增强科技源头供给力。比如,共建共享原始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数据开放平台,组建跨区域“揭榜挂帅”攻关联盟,激发原始创新活力;构建“差异化路径+关键支撑平台”非对称赶超机制,依托重点创新走廊和产业集聚区系统布局关键支撑平台,推动颠覆性技术高效转化;优化原始创新制度环境,健全科研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和容错激励机制。通过强化创新体系化布局,以更多“从0到1”的突破推动长三角城市群跃升为“创造极核”,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支撑。
以加强集成创新构建跨领域技术融合生态。当前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脱节、前沿技术分布零散,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对系统性技术方案的需求,亟需推动创新从“单点突破”向“多元集成”跃升。比如,梳理产业链升级中的“卡脖子”集成技术,形成可对接、可转化技术清单;建设科技成果“首试先用”通道,由龙头企业联合多方攻关,推动需求、技术与场景闭环验证;探索“共同投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机制,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成果收益分配,激励多主体持续参与。构建可识别、可验证、可持续的融合生态,推动长三角创新链现代化升级,为全国产业技术体系集成攻关提供实践样板。
以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促科技成果全域高效转化。“引进—适配—再创新”是破解技术引进依赖度高、适配性差的重要路径,关键在于以本土化改良与二次研发激活全链条创新动能。比如,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引进消化、适配设计和成果转化,配套财政奖补、税收减免、投融资对接;建立“谁改良、谁转化、谁受益”契约机制,以任务导向明确各方责任边界和利益分配;探索“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机制,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及确定性。攻坚引进到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外源技术就地消化与深度再造,夯实长三角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示范地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长三角范式”。
打造长三角民生幸福圈
树立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新标杆
以筑牢生态基底夯实绿色可持续发展根基。良好生态环境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更是建设美丽宜居城市的基本保障。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矿山复绿、湿地保护等工程,构建生态缓冲带与绿色廊道;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以“两山银行”“生态资产交易”“绿色品牌IP”等实现生态价值经济化并反哺保护;优化城市生态运行系统,推广海绵城市、森林城市、公园城市等新型发展模式,完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社区游园等绿色微单元建设;推动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生活方式常态化。通过系统重塑生态环境支撑体系,提升长三角绿色承载力与生态弹性,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典范。
以公共服务一体化构筑高质量城市人居环境。当前城市群普遍存在资源分布不均、标准不统一、跨域共享机制不畅等问题,亟需以一体化改革推动人居环境整体跃升。推进一网通办、结果互认、数据共享等改革,实现高频民生服务全域“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鼓励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共建名校分校、补贴通兑等模式,优先覆盖“一老一小”及偏远县域;以“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为单元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区域资源“步行可达、按需定制”。通过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推动长三角公共服务由“底线均等”迈向“优质均衡”,夯实城市现代化建设民生底座。
以文化共同体建设打造有人文温度的全域示范城市。当前城市群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协调,中心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周边城市却存在文化洼地、精神缺席等问题,亟需推动城市群从物理连接向情感联结转变。健全文化协同发展保障体系,完善资金扶持、文艺人才引育、文化合作共建等机制;构建多层次文化供给体系,建设区域共用型图书馆、流动演艺中心等,实现文化资源常态化共享;推动文化产业“破壁出圈”与传统文化活化并进,提升文化跨圈传播力与在地认同。以文化发展增添长三角风貌,增强群体情感归属与价值认同,为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注入精神动能。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联动
构建现代城市体系先行示范区
以制度协调联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先行区。面对区域间行政壁垒、规则差异、监管分割等问题,亟需打通制度堵点、破解制度碎片,释放市场潜能。为此,应聚焦规则标准统一,推动技术标准、资质认证、数据规范等兼容互认,消除“隐形壁垒”;聚焦政务服务协同,推进事项标准化、流程规范化与通办便利化,完善“一照多址、一证通行”机制及跨区域执法协作体系;聚焦消费权益保护,健全跨区域维权联动机制,统一质量追溯、服务监管与信用约束制度。通过制度规则、服务供给与权益保障“三位一体”协同,在长三角实现“市场畅通、制度融合”的联动跃升,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夯实制度基础。
以产业链协调联动激发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内生动能。跨区域产业链协同是增强区域联动能级、释放城市群规模集聚效应的关键。为此,应健全以“链长制”为核心的协同机制,明确链主企业、属地政府、牵头部门职责,强化链内资源精准配置与有序协作;发挥龙头链主引领作用,通过并购重组、开放合作、生态构建整合上下游资源,培育“链主引领、配套协同、共生共荣”的企业梯队;推动产业链数智化升级,建设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大脑,打造虚实融合的新型产业集群。长三角产业链正由“之字形”串联向“双三角”协同演进,构建跨区域、跨链条的多中心联动格局,有助于持续提升城市现代产业体系集成水平。
以跨区域跨部门协调联动重塑城市治理现代化新格局。传统城市治理以政府为单一主体、以管控为核心逻辑,难以应对跨区域公共服务、环境治理、应急联动等复杂场景,亟需构建统筹高效协同治理体系。为此,应推动治理规则与标准统一,建立跨区域重大事项联席协商与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城市智慧治理中枢平台,推动环卫、交通、应急等领域数据集成与实时共享;拓展公众、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渠道,健全议事协商制度与“绿色积分”激励体系。长三角应率先实践“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打好治理组合拳,推动治理从“各管一摊”走向“一摊共管”,为城市群治理现代化提供范本。(第一作者系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研究员,第二作者系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城市报》(2025年09月08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