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重要指示到相关意见对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强调,红色文化成为涵养家国情怀、厚植思政根基的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汕头大学研究基地“暑期大调研”行动启动,由基地刘兴云特约研究员带队,依托其主持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开展“粤湘赣闽”红色文旅大思政高质量发展调研,湖南工商大学陈超博士主持启动仪式。7月4日,由汕头大学等院校研究生及两地大中小学生组成的调研团,在刘兴云等老师带领下,开启湖南区域红色文旅大思政调查研究,聚焦湖湘地区红色文化挖掘等问题。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海鹰院长视频鼓励大家,称这是“五个思政”的生动实践、“四重叙述”的动人讲述,希望擦亮“粤东思政”品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粤湘赣闽”红色文旅大思政暑期调研启动仪式
红色记忆唤醒:探访千年古县红色耒阳
调研组首站探访了千年古县耒阳。耒阳既有神农创耒耜、蔡伦革新造纸术的历史积淀,是农耕文明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发源地,更在近代孕育了深厚的红色基因。
调研组成员体验蔡伦非遗造纸术
调研组参观湘南起义旧址培兰斋
调研团队到耒阳革命圣地调研,在湘南起义遗址,斑驳实物、泛黄文献与复原场景诉说着当年革命岁月。这里诞生了中共“五个第一”革命创举,首张苏区货币见证苏区经济建设,首个兵工厂点燃自力更生星火。培兰斋砖瓦铭刻工农武装“以梭镖对抗钢枪”的壮烈,展现群众觉醒后的磅礴力量。在蔡伦非遗造纸遗址园,团队成员体验“制浆”“抄纸”等工序,感受文明传承脉络。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小娇博士认为,一方面,从神农耒耜到蔡伦造纸,耒阳千年智慧印证文化与文明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持久力量;另一方面,耒阳文化历史的哺育和革命实践的淬炼,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生动体现。
红色基因传承:从岳麓书院、湖南第一师范到橘子洲头
继耒阳之行探寻革命印记后,调研团队再赴长沙,走进岳麓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与橘子洲头三大红色文化地标,实地感受千年文脉、红色文化基因在这些文化IP中的传承与彰显。
岳麓书院“实事求是”匾额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讲堂“实事求是”匾额诉说党的思想路线之源。青年毛泽东曾寓居半学斋,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精髓熔铸其革命初心。成员们循青石小径,凝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匾额与碑刻,聆听朱熹、张栻讲学典故,体悟书院近代培育栋梁,将文脉化为救亡思想星火。
岳麓书院大门
离开岳麓书院,调研团队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园古朴且留存着红色记忆。这里是毛泽东求学与工作之处,他曾在此探寻救国真理,留下“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的誓言。第八班教室、阅报室等旧址,诉说着革命先辈的热血青春。调研团队在史料与场景中,感受到先辈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情怀,让红色基因在历史与现实交融中更清晰可感。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大楼
顺湘江而下,橘子洲头矗立着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1925年,毛泽东在此写下《沁园春·长沙》,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世纪之问。如今,这里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接受革命精神洗礼的核心场所。在《恰同学少年》沉浸式剧场,历史场景生动再现,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陈灿欣在互动演绎中与百年前革命先辈跨时空对话。同学们振臂高呼时,能真切感受到思想火炬传递的灼热温度。
红色话语传播:红色文旅大思政学术交流
湘江之畔,思想汇聚,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围绕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和红色文旅大思政的学术交流。首先,院长李树德教授致辞,介绍主讲嘉宾并阐述讲座对学校“升本”工作的意义。接着,刘兴云博士作《社科基金项目“赢”在学术气质》报告,他认为学术气质是学者修养结晶,是学识与表达的平衡,在社科项目申报中很重要。红色文旅大思政研究及项目申报,要在研究、视野、立意、底蕴上努力,精研思维艺术,方能在时代叙事中奏响理论强音。
刘兴云博士作《社科基金项目“赢”在学术气质》的学术报告
韩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毛伟老师认为,红色文旅大思政工作要内修情感、外炼能力,既要有胸怀天下的赤诚,也要磨砺思辨与表达能力,在红色话语领域让理性与热忱交融。
“第二个结合”:活化与数字化——诺维亚与明和的探索
长沙诺维亚家居有限公司作为全屋定制新锐,凭借F2C模式、德系精工、沉浸式展厅和全链路服务赢得市场。
调研组参观诺维亚家居智能生产线
调研组先参观诺维亚家居有限公司智能生产线,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公司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交流环节,湖南工商大学研究生王启程、张雅轩询问公司国学管理创新原因,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鄢雨欣、谭媛分别就总结“粤湘赣闽”红色文旅大思政经验及发展必要性提问。肖文波总裁一一解答,认为要以国学为基修心利他,以红色铸魂凝聚共识,内外兼修用定制服务呼应大众向往,践行“文化即业务,修行即经营”理念。总结环节,刘兴云博士称企业文化与红色文旅大思政血脉相通、共生共荣,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思政沃土,旨在改造思想等,实现文化与经济蓬勃共生,践行“第二个结合”内涵。
调研组与诺维亚家居有限公司领导合影留念
明和集团是集文旅装备研发、智能方案解决、创意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凭借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荣誉,为国家文旅产业注入智慧与力量。集团高层与调研团交流红色文旅现状、资源与挑战。交流中,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谭媛提问如何在红色文旅项目中平衡趣味性与教育性。郭洋总经理称,文旅之魂是让文化既活且火,如用科技为渔洋公主故事打造裸眼3D效果、在小剧场展现湖南特色,以沉浸体验点燃游客热情,同时守护历史庄重。他认为大投资非解药,同质化是死局,明和愿做拓荒者,深挖独特故事,将郴州山水灵韵转化为有温度的光影。企业使命是让文化成为流动的活水,而非标本。
调研组一行听取明和集团汇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居与艺术设计学院唐艺菱博士强调成果转化的重要性,提出以“生活化主题、时尚化科技”贴近年轻人,推动党建与文旅深度融合,让高校的思想与创意活力充分释放,为红色文旅注入青春动能。湖南工商大学人居环境与城市更新研究院陈超博士提倡业态创新与元宇宙赋能,实现人机交互一体化。刘兴云博士认为,红色文旅大思政是技术、创意、教育、经济协同共进的系统性工程,需告别单一思维,构建良性循环。
红色信仰体悟:参观杨开慧烈士故居
走进杨开慧烈士故居,旧物和手稿藏着岁月低语。听讲解,我们仿佛看到她与毛泽东投身革命的模样,感受到她的斗争意志和信仰力量。玻璃柜中信笺与旧照诉说着“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誓言。这一刻,烈士信仰穿越岁月,让我们明白红色基因是民族血脉中的精神长河。
调研组认为,红色文旅大思政是对文化根脉的深度开掘。当学界智慧与产业实践在革命热土交汇,三种文化熔铸成驱动社会前行的力量。经济发展并非文化繁荣的必然前提,文化能赋予经济灵魂与方向。只有将信念、勇气、希望融入教育与建设,民族精神原野才能焕发新绿。以虔诚之心开启历史,让文化与市场共振,让信仰照亮民族复兴征程。
调研组成员参观杨开慧纪念馆
以文化为脉、信仰为灯照亮前行路。此次湖南红色文旅调研,从耒阳到长沙,从旧址到讲堂,在行走中传承红色基因,在交流中迸发思想火花,红色文旅让大思政体验拉满。
(作者:“粤湘赣闽”红色文旅大思政联合调研组,执笔人: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兴云、汕头大学副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唐艺菱副教授,湖南工商大学陈超副教授,汕头大学石小娇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