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阜新县”)紧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求,坚持系统思维,紧扣组织有力、治理有效、服务有质、邻里有爱、平安有序五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幸福新社区”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夯实治理根基
凸显组织有力
阜新县坚持把党组织建设作为推进“幸福新社区”的首要任务,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的强大动能,确保治理方向不偏、力度不减。
四级联动强统筹。构建“县级统筹、部门协同、街道主抓、社区落实”的四级联动机制,印发阜新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工作细则》,组建8个工作专班,深化跨部门工作统筹和协调联动,推进全县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推动落实包保联系工作,9名县级领导常态化开展调研指导188次。
区域党建聚合力。深化街道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召开城市党建联席会议51次,76家驻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开展敲门行动、“微心愿”认领、垃圾清扫等活动330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0余件。4012名党员常态化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帮助社区解决问题438个。
党日活动强引领。阜新县坚持每月规范开展“4+N”主题党日活动,与“幸福新社区”建设深度融合,组织社区1400余名党员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城市党建工作相关要求,强化党员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
优化方法路径
实现治理有效
阜新县通过搭建议事平台、整合多方资源、推动自治共治,让社区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参与”转变,实现治理效能提升。
提前谋划储人才。对社区(村)“两委”班子换届早谋划、早储备、早培养,共储备了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的社区党组织书记18名、“两委”委员79名,定期开展政策培训、实践锻炼和考核评估,确保换届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培训赋能强骨干。采用“线上+线下”双轨培训模式,线上依托“辽宁省智慧党建云平台”“阜新县党建”等平台,精选社区治理案例、政策解读等课程,组织社区党组织书记、“两委”委员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学习,累计完成线上学时超840小时;线下开展集中培训,邀请党校教授、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授课,提升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两委”委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强网格聚合力。深化四级网格共治体系,建立网格党小组105个,配强网格党组织书记,实现网格党组织全覆盖。把党建和政法综治、公安、民政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充分发挥99名专职网格员、65名兼职网格员在政策宣传、隐患排查等工作中的作用,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全年排查问题325件,解决群众诉求176件。
创新服务载体
保障服务有质
阜新县以“服务升级、幸福提质”为目标,针对特殊群体提供精准服务,用“小切口”解决“大民生”,让服务更有温度。
志愿服务暖民心。统筹各方资源组建幸福志愿服务队42支,涵盖医护人员、法律工作者、爱心居民等多元群体。针对性开展医疗健康、法律援助、就业培训、敬老助残等特色活动57次,累计覆盖居民2000余人次,让服务触角延伸至社区每个角落。
“红色物业”共议事。以“红色物业”为载体,建立红色书吧、居民议事会、暖心驿站、红色议事厅等9个平台,邀请居民代表、物业公司等多方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倾听居民意见建议,让服务供给更贴合实际需求。
党群阵地优服务。精简整合办公空间,建立服务资源、服务项目和下沉工作准入制度,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整合民政、社保等业务,实现各类事项“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做到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推行“菜单式”服务模式,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征集居民需求,建立实际需求、服务资源、民生项目“三项清单”,实现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
培育邻里新风
营造邻里有爱
阜新县通过精准服务、联合义诊等方式,促进邻里交流,让社区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
精准服务强保障。推行“首问负责”服务机制,组建党员突击队,120名党员干部主动亮身份、践承诺,对特殊群体提供一对一精准帮扶。推行“网格+代办”模式,社区党委定期走访重点人群,109名网格员为高龄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网上缴纳水电费等代办服务180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联合义诊惠民生。联合共建单位开展义诊活动10场次,为社区居民提供血压监测、牙齿检查等免费健康检查服务,惠及居民530人,发放健康宣传资料5000余份,为特殊群体患者减免医药费近百万元,切实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便民医疗服务,实现居有所安、病有所医。
搭建平台促就业。推动社区设立就业创业空间,建立舒心就业台账,全面了解失业人员生活状况及就业动态,与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共同组织专场招聘活动,为20余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累计5000余人观看线上直播,为就业困难人员、农村低收入家庭等就近就地提供就业岗位。
织牢平安防线
确保平安有序
阜新县坚持“群众事群众管、矛盾事依法解”,让居民在参与中增强归属感、在法治中体验安全感,共同筑牢“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平安防线。
居民自治促和谐。建立矛盾纠纷化解联动工作机制,做优“张彪调解工作室”“团结亭”等居民协调议事品牌,由社区老党员、热心居民组成调解队伍,今年上半年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14件,打造有难大家帮、有忧大家解、有事大家担的邻里文化,让社区治理充满居民自治活力,更增添浓浓人情味。
文化活动增活力。整合社区服务资源,设立老年活动室,为老年人提供乒乓球台、乐器场地等设施,组建合唱团、舞蹈团等文化团队,结合“七一”“十一”等时间节点,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多功能活动室等微阵地,组织包粽子、文艺晚会等特色主题活动21场次,增进居民情感交流,激发共治合力。
精准普法护群体。针对老年人、妇女、青少年开展精细化普法,组织10名志愿者入户为独居老人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条款,联合派出所开展“防养老诈骗”宣传,累计发放反诈手册200余份。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举办“巾帼学法”座谈会,为居民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守护妇女权益。
《中国城市报》(2025年08月25日第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