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春晚:老汤如何“煲”出新味

2020年01月23日 10:21:21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作为一档飘香了37年的文化盛宴,春晚已经成为中国除夕夜里的特色文化符号,春晚的舞台上储存了国人无数的集体回忆,春晚已经成为中国人心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媒介技术变革发展,融媒体传播趋势则为春晚带来了更多新可能,带来了春晚节目内容的不断丰富、节目形式的不断创新、舞美效果的诸多惊喜等。

春晚自诞生起便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1983年,伴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春晚应运而生。尽管当时舞台小、节目单一,但却激发了中国电视直播的无限魅力,为当时的文艺界注入了新的生机。此后,春晚随社会发展而与时同行。20世纪90年代起,看电视成为中国人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晚也进一步贴近观众,更加注重节目的娱乐性,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集体记忆。新千年后,春晚通过丰富视觉体验、加强互动性,进一步拓展了节目内涵和仪式感。新时代以来,春晚则愈发注重挖掘传统文化魅力,一系列民族歌舞的创新改编等,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更加注重表达时代关切和人文情怀。在这每年一度的大联欢中,喜气祥和的人情味,契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春晚早已成为中国“家和万事兴”文化情结的有效载体。

2004年,央视提出“开门办春晚”的口号,后又改为“拆门办春晚”,强调春晚要贴近基层、广听群众意见,吸收各地优秀节目和人才。随后,越来越多的草根明星、民间艺人登上春晚舞台,春晚舞台上高雅艺术与大众娱乐的内容兼而有之、相得益彰,极大丰富了节目形态,同时促进了文化繁荣。迄今为止,春晚舞台打造了诸多传播中华文化精粹、弘扬正气的经典作品,承担起了时代守望者的重要角色。自1984年起,春晚舞台唱响了《我的中国心》《故乡的云》等经典旋律。多年来,春晚不局限特定行业和人群,突出中国多民族特色,表现群体愈发多元。2015年春晚舞台上由聋哑演员打造的《千手观音》,时至今日魅力犹存;2017年语言类节目《天山情》由少数民族演员挑大梁,讲述了汉族和维吾尔族同胞间的故事,传为美谈。显而易见,多元文化让春晚具有平和大度之气,丰富了中国年的多姿多彩。即将到来的2020年鼠年春晚,同样值得期待。首先是在艺术上将有很大的突破,大量的新人将登上2020年春晚舞台;其次在技术上也值得期待,5G+4K+8K+AR技术和裸眼3D技术将为观众带去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

春晚归根到底是一种媒介产物,最初基于电视传播,又围绕媒介技术变革而不断发展。对于影像内容而言,新技术的应用,丰富并重塑着视听体验,为春晚视觉形态带来极大改观。上世纪90年代起,LED大屏幕亮相春晚,并逐步演变成了精彩舞美艺术的一部分。2012年龙年春晚,全息LED屏被大规模使用,舞台呈现出三维立体效果,为春晚节目本身增色不少。此后,伴随视频技术、全息投影等发展,舞美效果不断带给观众诸多惊喜。如2018年宣传片《大美黔东南》采用VR技术,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感官体验;2019年,春晚首次实现在4K超高清频道直播,通过5G信号对4K信号进行传输、制作,大大提升了观众的观看体验。随着新媒体发展,春晚也“跑步”进入融媒体时代,春晚已不局限于单一的电视屏幕,而是实现了移动客户端、互联网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多端口、同步播出,这一跨越式改变不仅能让观众在多元平台收看春晚,而且还能实时参与互动、评论等,极大提升观众收看体验。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并后,春晚在新的广电巨擘下,具有了更强的集群优势,通过平台联动、规模化运作,将电视、广播、互联网的优势互为所用,春晚品牌的影响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回家团圆是春节文化的核心。春晚曾让多少游子通过屏幕一解思乡之苦,经过30多年的发展,春晚已不仅仅是寄托乡愁的文艺节目,而是演化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既凝聚着全球华人的情感共识,也助力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增加着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感。对于中国大量留学生、侨胞旅居他乡者而言,春晚既是一种文化守护,也是一种身份认同,并起着重要的民族凝聚作用。作为韩国、日本、越南、泰国等亚洲多国的法定节日,春节期间送红包、穿红衣、过春节也渐成时尚,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全球得到不断增强。

作为一场国家级的文化盛宴,春晚肩负起了新时代的传播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以大格局、大情怀展示着家国大爱。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春晚也引发着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全球影响力也在传播中得到了彰显和提升。因此,无论是之于国内还是国际,春晚的文化力量均不可小觑。

(作者:曾鼐,系中国新闻社韩国分社首席记者、中国传媒大学博士)

责任编辑:越玥
分享到: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