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苏州 “文明码”引争议 文明如何“加码”

2020年09月15日 14:22:34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记者 郑新钰

9月3日,江苏省苏州市推出“苏城文明码”,搭载此前推广的苏城码APP,给测试范围内的市民进行文明打分。

这一做法随即引起不小的争议。不到4天,“苏城文明码”就从全国首推变成了“测试结束”。

“文明码”导致文明功利化?

“出生”之初,“文明码”的“初心”是构筑起文明积分信息识别体系,形成市民文明程度“个性画像”,推动每个市民自觉养成文明交通、志愿服务、垃圾分类、文明用餐、文明礼让、文明上网、诚信守法、厉行节约等良好习惯。

听起来没有什么问题的出发点,为何遭来如此大的质疑?

原来,一开始“文明码”试水两个模块:“文明交通指数”和“文明志愿指数”。文明积分等级高的市民将会享受工作、生活、就业、学习、娱乐的优先和便利;同时,“文明码”可作为警示和惩戒综合文明指数低于下限人员的电子凭证以及外来人口积分入户志愿服务电子凭证。

公众的反驳声是因为,文明本属道德范畴,被量化那么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都会难以服人;而更令公众难以接受的是,还将其与所享受的社会权益挂钩,这会导致文明功利化。

“对于老人、小孩、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如何获得加分的机会?他们如何参加志愿服务?参加不了就是不文明人口了吗?”“如果交通违章,已经要接受交通处罚,那为什么还要一事二罚,在罚单之外还得接受一份处罚?”随着“文明码”这一事件的蔓延传播,对于“文明码”批评声的分贝也越来越大。

9月6日,苏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回应表示,“文明码”正处于测试阶段,以市民自愿注册为前提,得分高低不与个人信用挂钩,对入学、落户以及公共资源的分配均没有影响,也不会作为二次处罚或惩戒的依据。

对于上述说法,公众显然并不“买账”:“不强制无惩处,没有任何‘副作用’,那‘文明码’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最终,全国首创的“苏城文明码”,没有经受住舆论的压力,刚露面就暂别了舞台。

记者下载苏城码APP后注意到,应用软件首页的“苏城文明码”仍显示“测试结束”字样。

“码”上治理的边界在哪

疫情期间,健康码作为“信息化抗疫”的创新产品横空出世,受到了大众广泛认可,对抗击疫情发挥了的重要作用。

“‘码’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长期以来,人作为城市中一个主体,很难对其信息进行精准掌握。疫情的到来打破了过去一个困境,即如何对人进行统计和计量。”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王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出于精细化管理需求,试图将“码”所带来的短期效应固化下来,某种程度上能缩减管理成本

同为“码”,为何健康码被广泛普及,而“文明码”就“翻了车”?

王伟认为,健康码之所以被大家接受,是因为它是特殊时期的一个产物,出于对健康的考虑,人们就会作出短期妥协;但“文明码”却是一个常态化的治理工具,打破了人们特定时期所形成的心理状态。

“在听到苏州市推出了‘文明码’,并将它作为全国首创来宣传的时候,我就为其捏了一把汗。”南昌大学法学院教授程迈表示,“公民是在‘法律’面前平等,不是在‘文明码’前平等。”

欣慰的是,舆论风暴也让苏州市意识到了此次上线“文明码”有些欠妥当。

“我们也在反思,应该在测试前更多征求各方面意见,且没能在第一时间跟进并进行充分解读,导致了外界的误解和误读。”苏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称,苏州市各相关部门正在抓紧修订完善,待今后条件成熟后再推出试行。

“‘文明码’事件很好地给其他城市提了一个醒——大数据时代,要特别注意处理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的关系。”王伟建议,政府部门在出台新型治理工具时,首先,不论初心是什么,必须要考虑到自己所面对的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他们的权利和诉求;其次,应该建立一个前期沟通和协商的机制,争取最大可能获得各个主体的支持;最后,应该要有预评估步骤,这样可为后续完善工作留有空间和余地。

正向激发城市内在文明

2003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评选表彰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暂行办法》出台,一曲气势恢宏的“创城”之歌自此奏响;2005年,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应运而生,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

如今,全国文明城市评比已举行五届,表彰数量逐年增加,竞争也不断加剧。眼下,正是全国文明城市的密集测评期。

虽然文明城市的评价标准涵盖了300多项具体指标,但需注意的是,基础建设等硬环境可以在短期内立竿见影,而文明素质等软实力则需要日积月累、不断升华。

从此次苏州推出“文明码”也可以看出,虽是老牌全国文明城市,但其也在找寻提升城市内在文明的有效路径。

如果文明不能“码”上治理,那如何让文明的要求变成每个人内在的、自觉的、长期的行为准则?

在王伟看来,城市可以通过一些正向激励的方式来增强市民对于城市的认同和热爱,以此激发起市民主动文明的意识,让城市内外兼修。

“从管理者的角度讲,就要思考这个城市里有什么值得市民热爱的东西。”王伟建议,城市可通过增加公共性的营造,比如将更多的公共空间开放,引导市民参加公益组织或公益活动等方式。“只有让市民切身感觉文明与自己密不可分,才会让文明真正融入城市发展的血液中,从真正意义上建成文明城市。”王伟说。

责任编辑:李彤彤
分享到:
  • 中国城市报
    抖音号

    抖音号
    dyrjb32my0kv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观城者微信

  • 观城者微博

  • 官方快手号

    1417597972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