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妙评|拒绝滥建城市“文化地标”,可以多些小巧思

2020年12月10日 08:25:54 来源: 作者:乔妙妙

1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杜绝滥建城市“文化地标”》文章,对如何建城市“文化地标”展开阐述。虽然各花入各眼,人们的审美千差万别,但人们对城市大修大建 “文化地标”还是有理性的认知。而多封读者来信反映的问题,表明地方“文化地标”建设的误区,一时半会儿绝迹不了。

近几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媒体曝光某些城市在建“奇奇怪怪”的建筑。城市“文化地标”时不时亮相,是相关部门考虑为城市引流,其实是应该被鼓励的。但一些地方不考虑财政收支情况,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投资,建筑物高度少则二三十米多则五六十米,一味地贪大、贪高,明显有违建设“文化地标”的初衷。

有些地方不经过科学论证,“拍脑门”地投入巨资建设“文化地标”,当地人并不买账。西北某县级市刻意追求“鲤鱼跃龙门”的形象效果,投资2.9亿元建设超大体量的假山跌瀑、人造水系和亮化工程,争议不断,被当地人称脱离实际。

话说回来,当地人都不喜欢甚至排斥的“文化地标”,外地人也很难喜欢,更不要说为城市聚人气带流量。                                事实上,这些“高大上”的形象工程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出笼,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相关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约束机制不完善、审批监管有漏洞等。

当前,国家要求地方政府收紧钱袋子,如何在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将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是建设“文化地标”的底线。

所谓“文化地标”,其实是将城市精神内涵文化用建筑物、雕塑进行具象化。围绕文化做功课,应减少硬件建设思维干扰,用本土文化的软实力包装城市。

建设“文化地标”关键在于与当地人文环境相得益彰,用一些小巧思,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浙江绍兴市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借文化积淀的契机,建设了一批小而美的名人故居和雕塑,升华城市精神,成为城市之魂和精神财富。云南保山市是“全国围棋之乡”,在公园里建设了一座棋院,体量适中,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匹配。每年国家级围棋比赛都在这里举行。

   

仔细归类,大家会发现,绍兴运用名人文化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城市坐标,保山正用围棋文化开拓城市发展新格局。

同样的,地方上可以利用特产文化,闯出路子。比如,广西柳州大打美食牌,用螺蛳粉的产业化成就了自己的“文化地标”。提起螺蛳粉,人们很自然地想到柳州。这种无形的资产也可以成为“文化地标”。

“文化地标”不仅要吸人眼球也要和谐,更需要本土文化的滋养,这样才能有更丰富的含义。地方将最具文化特点的要素挖掘打造出来,让“文化地标”能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不仅造福于当下,更利于后世传承。

责任编辑:乔妙妙
  • 文化;地标;城市;建设;地方
分享到:
  • 中国城市报
    抖音号

    抖音号
    dyrjb32my0kv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观城者微信

  • 观城者微博

  • 官方快手号

    1417597972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