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 > 中医研究

湖北药农脱贫记

2019年06月11日 01:00:24 来源:健康报网 作者:吴诗成 郑家云

初夏的湖北七姊妹山腹地,空气清凉。5月22日一大早,53岁的熊成会赶着在小满期间对白三七药园再做一次培土管护。熊成会家住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椿木营乡白岩溪村,原先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是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使熊成会一家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2年前,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干部谭子林的引导下,熊成会把家里的2亩好土地改建成药园,栽上白三七药苗。去年,熊成会家完成了两件大事:在大垭安置点住上了一套新房子;投资入股村里的恒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拥有药园10%的股份。
  “像熊成会这样因药材种植脱贫致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椿木营还有很多。”椿木营乡产业办主任李代烈高兴地说。椿木营乡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药材产业,以各种方式吸纳贫困户进入药材产业,全乡38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药材全部摘掉贫困帽子。
  椿木营乡是湖北省出了名的贫困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52人,15个行政村大部分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自然环境恶劣,脱贫压力大。全乡主要贫困人口集中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而这些区域恰恰是道地中药材主产区。
  “脱贫攻坚,根本在于发展致富产业,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李代烈说,产业扶贫难度大,存在自然、市场、经营等风险,实施中最常听到的问题就是“没规模,没市场”等,容易造成扶贫资金虚耗,发展后劲不足。乡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通过反复调研论证,选择了发展地域优势明显、潜力较大的道地中药材种植产业。
  该乡在道地中药材产业扶贫中,因户施策,坚持“精准”和“有力”相结合,通过实行“小块药园,药中有林,林中有药”的农户药园发展模式,为产业扶贫载体的做大做强和持续保持市场竞争力提供支撑。
  该乡按照每亩500元至1000元不等的标准,扶持贫困户发展小药园,让贫困户零门槛参与药材产业发展,扶持1000多户贫困户发展药园2000多亩。目前,小药园每亩年产值可达4000元,纯收入2500元左右,全乡8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有小药园。
  近年来,该乡把药材产业作为脱贫致富和加快乡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着力扶持企业发展,涌现出一批规模大、品牌响,带动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药材加工龙头企业。药企的发展壮大,反过来带动了扶贫产业和扶贫事业的发展。
  贫困户缺资金,企业支持;贫困户缺技术,企业培训;贫困户缺市场,企业铺路。贫困户发展产业缺什么,帮扶企业就补什么。李代烈说,这是一种产业扶贫的“椿木营现象”,药企与贫困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联结机制,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合作帮扶等3种帮扶模式,在椿木营乡活力四射。
  在椿木营乡,种植药材是药农的拿手好戏。随着药材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用工需求逐年扩大,药企帮扶的贫困对象,几乎都能在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创业就业获得较好收入。
  49岁的邓连军是白岩溪村4组人,家境贫困。2018年5月,他参加村里举办的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后,很快被湖北华辰药业相中,成为一名药材育苗管理员,如今月工资收入5000元。“幸亏找到了这样一条就业门路,也不比一般的劳动力差。”他的话中有欣喜,更有自豪。
  药材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季节性用工需求非常旺盛。乡内8家药材龙头企业的用工规模总共在1500人以上,这些人绝大部分来自本乡,而且企业的用工制度都是贫困户优先。
  长槽村二组50岁的陈子云,父母患病10多年并先后病故,因给父母治病还欠信用社2万元贷款。正当陈子云一筹莫展时,驻村扶贫工作队在他家门口建起药材苗圃产业园,聘他为管理员,每月有3000元的固定工资收入,让他一家人的生活照进了阳光。

责任编辑:乔妙妙
分享到: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