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 > 文旅聚焦

四川:文旅经济充分发展 非遗保护传承成效明显

2020年01月17日 20:41:08 来源:中国网 作者:伍策 楠雪

近日,四川召开2020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戴允康在会上指出,此次会议的重点主要是总结2019年文化和旅游工作,并部署2020年的重点工作任务。

2019年四川文旅工作总结

戴允康表示,过去的一年,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开局之年,是全省大抓文化旅游的攻坚之年。在这个特别的年份,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干部职工作为新一代文旅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大抓文化旅游的重大决策部署,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奋力开拓创新,在素质、能力、作风等方面体现出三个突出特点。

第一,讲政治、顾大局。按照省委统一部署,果断实施机构改革方案,快速实现文、旅两个部门整体合并,广大干部职工识大体、顾大局、听指挥,坚持“破”“立”结合,各项工作迅速步入正轨。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紧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推动主题教育与解决问题、完善制度、促进融合紧密结合。省厅收集梳理出50多个机构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57篇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制定完善60项涵盖机关和系统的工作运行制度,指导推动市(州)、县(市、区)文旅部门机构改革,促进文旅各领域的快速融合。承担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四川国际友城大会等重大活动的彩车游行、文艺演出、非遗展示等重要工作,四川文旅的独特魅力充分彰显。文旅厅定点帮扶的3个贫困县、11个贫困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全省1482个计划退出贫困村文化室全部建设完成。

第二,能奉献、敢担当。全省文旅系统在机改合并之后来不及磨合与等待,就迅速担负起全省大抓文化旅游的重任,为文旅融合发展立目标、作规划、谋布局、建机制、造声势。机构合并后,省厅迅速开展“全省上下大抓文化旅游,我们怎么干”大讨论,凝聚了全厅上下打大仗、打硬仗的共识和力量。全体干部职工自觉做到思想认识、精神状态、思路举措“三个跟上”,自觉保持超常的干劲、超常的节奏、超常的付出“三个超常”。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筹备召开文旅发展大会,制定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等“1+1+2”系列重要文件,完成了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顶层设计。开展天府旅游名县、文旅特色小镇、文旅龙头企业、“金熊猫”奖评选活动。成功承办第七届国际非遗节、第二届四川艺术节、第五届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和第六届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组建名县、名镇、名企、大九寨、大熊猫、大遗址、创意产业、国际友城等文旅联盟,打造文旅经济“一核五带”和十大文旅品牌,全省上下形成了竞相发展文旅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生动局面。

第三,重创新、促融合。针对新部门、新情况、新任务,四川注重战略审视、深化理性认识,以改革创新促文旅融合。开展全省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学习培训,逐步深化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根本任务、基本职责、基本格局、基本理念、基本方法的规律性认识。制定艺术创作、景区管理、市场监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政策性文件。梳理636个文旅重点项目和48项重点任务,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文旅品牌项目,带动全省文旅重点项目招商储备一批、签约落地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运营一批,为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提供有力支撑。在全国省级层面首创财政支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首批重点支持25个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设立全国第四支、西部第一支省级政府艺术基金——四川艺术基金。开办12场“天府文旅大讲堂”,网络关注量超百万人次。谋划并启动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全省各市(州)都召开了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纷纷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有效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为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提供了制度机制保障和智力舆论支持。

戴允康认为,经过一年来的艰苦努力,全省文旅战线硕果累累,各领域工作亮点纷呈。

——文艺创作成果丰硕。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节点,新创重点剧目13台、修改提升剧目15台。《苍穹之上》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提名剧目,《记忆密码》《茶马古道》入选全国2019年现实题材创作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创作重点作品,川剧《巴山秀才》《苍生在上》等一批剧节目入选全国性会演展演。表演唱《亮花鞋》荣获第十八届“群星奖”音乐类大奖。1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1节目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出台《振兴川剧和曲艺实施方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省直文艺院团艺术类项目管理办法》《加强省直文艺院团重点剧目创作管理办法》。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西部交响乐周、四川省大学生校园戏剧展演季等重大活动。

——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出台《文化和旅游厅示范性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办法(试行)》,推进全省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开展“百舟竞渡迎端午”“万人赏月诵中秋”“千龙千狮闹新春”活动,举办四川省乡村文化旅游节、2019四川四季音乐季、自贡国际文化旅游节、甘孜山地旅游文化节、第四届群众广场舞大赛等系列活动。加快推进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改革等4项重点改革任务。实施千名文化站长培训工程,成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总队。出台《四川省旅游厕所管理办法(试行)》,开展2次旅游厕所专项整治行动。四川大剧院建成启用,成为四川省大型文旅地标。天府新区省级文化中心项目有序推进。“智游天府”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

——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年新增3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国保单位居全国第六位。出台《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审核批复各类文物保护技术方案100余个,组织验收8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10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出台《四川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组织编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规划纲要》,推动阿坝州长征文化线路示范段建设。城坝遗址考古发掘获得重大发现。推动构建四川省数字博物馆展示平台。成都博物馆《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获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全省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991个陈列展览,举办各类公众教育活动3000余场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明显。出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组织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工作,推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实施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公布《第一批四川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制定传统工艺振兴实施计划。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列为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启动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非遗整体性保护。四川扬琴、道明竹编、峨眉武术入选全国国家级非遗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彝族火把节入选全国10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创新提出“非遗之旅”的理念,在全国首次发布四川省10条“非遗之旅”线路,命名首批171个非遗体验基地,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文旅经济发展活力充分释放。采取项目化工作推进方式,全省梳理掌握636个文旅重大项目,集中开工103个,集体签约文旅重大项目64个。深入推进“四川音乐季”品牌战略。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已投入运营重大夜间文旅项目62个,《只有峨眉山》《今时今日安仁》《成都偷心》等一批夜间旅游演艺项目开创了观演新模式。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文化旅游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管理实施办法》《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文旅融合发展实施导则》,发布《四川省发展冬季旅游三年行动计划》《2019四川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发展指南》。开展全省文化旅游资源普查。3个市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功创建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碧峰峡景区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稻城亚丁景区成功通过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32家景区成功创建为4A级旅游景区。召开全省旅游景区发展与文创产品开发座谈会,组建“产、学、研、用”全产业链文化创意联盟。成功承办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民宿)工作现场会,蒲江县明月村等12个村被遴选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举办第三届文化旅游新技术应用大会,推动智慧文旅建设。营业性演出市场体量迅速扩大,审批涉外和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场次同比增长40%。预计2019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1594.32亿元,同比增长14.7%;接待国内旅游人数7.51亿人次,同比增长7%;接待入境游客414.78万人次,同比增长12.4%。

——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出台《四川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意见》,制定或修订《研学旅游产品(线路)设计规范》《全省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指南》《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文明旅游行为规范》等标准。推行文旅行业信用积分管理、信用等级发布、红黑名单管理和联合惩戒等制度。开展演出市场、娱乐市场、互联网上网场所、在线旅游产品及信息、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旅行社市场、导游从业人员、景区景点以及安全和市场环境等9大整治行动。对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开展了4轮“体检式”暗访,约谈违规企业17家,责令24家企业限期整改,对10家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集中复核203家A级旅游景区和369家旅游饭店,共处理A级旅游景区31家,取消3家四星级旅游饭店标志。四川5个文化市场重大案件办理获文化和旅游部通报表扬。强化网络舆情动态监测,网络敏感舆情得到及时回应和处理。

——宣传推广工作不断创新。面向全球征集四川文旅形象LOGO,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推出“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宣传广告。通过报、网、屏、微、端“五媒一体”融合传播,举办新闻通气会、媒体采风采访活动50余次,四川文旅相关新闻报道64万条、信息约1200万条。组织开展“天府春晓”文化旅游季、“安逸四川•冬游天府”旅游季。实施四川文旅全球推广计划,开展“熊猫走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周”国际营销活动。成功举办2019“一带一路”四川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论坛,建立文化交流和旅游营销合作机制。邀请境外旅行商和主流媒体、旅游媒体来川采风踏线。利用新华社、中新社、美通社、中国日报等重要媒体平台及渠道,面向境外营销推广。制定《文化和旅游厅新闻发布和宣传报道工作制度》,建立“1+2+X”常态化宣传机制。

总之,过去一年全省文化旅游工作成效显著、社会反响积极。可以毫无愧色地说,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三个跟上”“三个超常”,以自己的担当和实干,担起了抓文化旅游的责任,树立了新组建的全省文旅系统的良好形象,锻炼了一大批肯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在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离不开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付出。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文化和旅游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比如: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力度、广度、深度还不够;艺术院团管理、民营院团扶持、艺术精品培塑等工作有待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还需扩大、实效性还需加强;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让文物“活”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非遗传承和发展都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旅游市场环境和服务品质有待提升,入境游发展严重不足;对外文化旅游交流还需要创新方式、拓展空间。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重视解决这些问题。

关于2020年文旅重点工作的部署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新的一年,文化旅游工作面临三个方面的形势和任务:第一,今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人均GDP已达到1万美元,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大幅增长,迫切需要进一步丰富优秀文化产品、优质旅游产品以及文旅公共服务的供给,要求进一步主动作为,切实解决文化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第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增长乏力,文化旅游作为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迫切需要充分释放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发挥动能和引擎作用。第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发展工作,去年把文化旅游发展作为事关长远的两件大事要事之一,今年要召开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和开放发展大会,都与文化旅游发展密切相关,同时要加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文化旅游合作,都需要在新的一年大抓文化旅游的劲头不能松、力度不能减。

基于上述分析,2020年的全省文化旅游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和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精神,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的建设为保障,始终抓住提供优秀文化产品、优质旅游产品这一中心环节,牢牢守住政治底线和安全底线,统筹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提升文化和旅游领域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贡献。

第一,以培育打造重点剧目为抓手,推动文艺创作出精品攀高峰。做好省直院团艺术创作三年计划、五年规划,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庆祝建党100周年等时代主题,瞄准“五个一工程”“文华奖”等国家级大奖,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充分发挥省直院团示范引领作用和专家顾问智库作用,大力支持基层院团、民营院团发展。鼓励地方、景区与专业文艺院团、机构合作,创作一批高质量的旅游演出剧(节)目,打造一批旅游演艺品牌。用好四川艺术基金,调动全社会的艺术创作积极性。办好第四届川剧丑角展演、第五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等系列赛事,以及当代艺术季、交响乐演出季、川渝话剧双城记等活动。抓好“黄河文化”“大凉山回响”等重大题材美术创作。

第二,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旅游需求为根本,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推动出台《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组织开展《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修订调研。探索实施成渝城市公共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开展“效能提升启动年”行动,全面推行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错时延时服务,加强县级文化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提升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和旅游公共服务效能。组织开展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建成“智游天府”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建立“四川文化旅游公共数字服务平台”。开展“川阅之声”全民阅读试点,实施“书香四川•悦读四季”全民阅读推广工程。持续推动川剧和曲艺进社区、进院落。以国家级和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活动为抓手,调动基层文化建设积极性。全面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和示范县建设,继续开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工作。完成旅游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举办2020年度“百千万”传统节日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全省第五届群众广场舞大赛和四川省乡村艺术节,打造“巴蜀群星舞台”“巴蜀萤火虫”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完成300个年度计划退出贫困村文化室建设任务。

第三,以保护好、活起来为目标,着力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强基础、上水平。推进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全面建设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重点开展江口沉银遗址、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等重大考古发掘工程。加强安岳石窟整体保护利用,推进川渝石窟重大专项保护工程。加快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启动四川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做好过雪山草地、飞夺泸定桥、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等国家长征文化线路保护示范段建设。推进川陕革命根据地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加强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推动革命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四川省革命文物条例》立法进程。实施博物馆提升行动和四川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整体提升工程。加强对市县级博物馆、高校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建设的指导。提升文物博物馆行业管理能力和服务效能,在文物博物馆单位建立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绩效工资专项核增等激励机制。

第四,以强化保护传承、促进文旅融合为核心,着力提升非遗保护利用水平。制定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动态管理等措施,加强省、市、县三级非遗名录体系建设,推动有代表性的四川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走出去”。制定和落实国家、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计划,试点建设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推进非遗元素与旅游线路景区融合,做响“非遗之旅”线路品牌。实施农村传统手工艺和生产技艺挖掘传承保护计划,命名、新建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办好非遗助力精准扶贫主题传播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宣传展示活动。落实《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全面加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启动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开展四川省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第五,以强主体、抓项目为重点,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督促指导各地加强文旅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发展。持续提升“四川音乐季”活动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继续开展“四川省文化旅游优秀龙头企业”评选,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重点企业。落实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促进旅游演艺发展重点任务清单。创建一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推动各地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支持建设文化旅游资源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全省文化旅游银政企合作机制,搭建文化旅游产业优质项目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平台。实施景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大力推动“景区+文创”“景区+非遗”等植入模式。建立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充分发挥全省文创联盟作用,大力开发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深入推进“创意进景区”和“创意下乡”行动,组织开展文创进乡村活动,着力打造“文创四川”品牌。加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指导,扶持打造文化旅游示范项目。做好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准备工作。

第六,以深化改革、提升能力为重点,着力强化文化旅游市场培育监管。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深化跨区域执法协作,牵头做好五省藏区执法协作工作。制定完善全省旅游市场监督检查办法、在线旅游管理办法、负面舆情应对处置实施方案,加强景区常态监督管理,规范“体检式”暗访检查、舆情应对处置和信用惩戒运用。出台旅游“红名单”“黑名单”和“经营异常名单”等管理制度,完善旅行社退出机制。加强文化娱乐行业内容建设,鼓励娱乐场所丰富经营业态,创新经营模式,推动娱乐场所管理和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全面推广电子导游证和导游APP,提升对导游执业全过程、动态化的监管水平。开展文化主题旅游饭店评定试点。制定全省文化旅游行业安全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第七,以产品推介、形象展示为重点,着力提升宣传交流有效性和影响力。围绕“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十大精品旅游线路”等重点品牌,构建“省+市+县、横+纵”联动传播推广模式,宣传展示四川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出台加强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以“我的家乡好安逸”为主题,加大“安逸”文化阐释力度,开展全省文旅宣传好作品评选,增强“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文旅品牌的知名度、辨识度、美誉度。出台关于优化旅游环境提升入境游水平的意见、四川省入境旅游激励办法,推广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重点国际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实施四川文旅全球推广计划,通过“欢乐春节”“美丽中国”“川灯耀世界”等项目,讲好四川特色的中国故事,推动四川文旅“走出去”“请进来”双向发力。开展“熊猫家园•美丽四川”“大熊猫文化旅游周”“海外旅企代表双百工程”“四川文化旅游‘10+1’主流媒体推广”“在华外国人游四川”营销工程。推动香港国际授权展成果转化。继续开展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培训工作。加大成渝两地合作,建立多种国际推广合作机制。

第八,以“十四五”规划编制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着力推动文化旅游真融合、深融合。组织编制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全域旅游发展、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规划。加强成渝双城文化旅游合作,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巴蜀文旅产业带,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精心筹备2020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完成第二批10个天府旅游名县命名、10个候选县递补工作,开展第二批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评选。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与科技、体育、康养、工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开展全省文旅融合示范项目绩效评价和2020年文旅融合示范项目申报评审工作。制定全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基地)认定标准,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编制“十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方案。制定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品牌激励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完成全省文旅资源普查任务,形成省、市、县三级普查成果。举办2020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第六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第七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四川省乡村文化旅游节、2020四川冰雪和温泉旅游节、2020四川甘孜山地旅游节等活动,做响做强四川文旅节会品牌。实施全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开展全省文化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推动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办好天府文旅大讲堂。

关于做好工作的几点要求

戴允康表示,当前,我们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庆祝建党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方位,文化和旅游工作也处在新的历史坐标、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开启了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新征程。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要做好2020年工作,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突出政治引领。要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加强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始终,高度重视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全面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抓好“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落实,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系列规章制度的落实。要鲜明干事导向,加强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第二,突出融合理念。文旅融合是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要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基本原则,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方向,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制度化上走。要策划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开发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推出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建立一批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等主题于一体的综合体,培育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的领军企业。通过“文化+”“旅游+”“文旅+”打造文旅新场景,形成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整合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拓展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努力形成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层次,以旅游带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传承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第三,突出项目建设。项目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要以项目化推进方式贯彻落实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重点任务,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文旅品牌项目。省、市确定的重点文旅项目,要继续加强督促、推动落实。在制定全省“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要坚持项目为王,务实为要,精心设计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举措,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为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形成有力支撑。

第四,突出宣传推广。文化旅游是外向型、开放型事业,信息传播、形象塑造至关重要,要把宣传推广看得很重很重、抓得很紧很紧。要掌握现代传播规律,加强内容和渠道建设,用好新老媒体,创新宣传方式,文旅系统要左右联动、上下一体,通过走出去精准推介、借平台时时推介、区域合作联合推介、办节庆引导推介等方式,实施整体推介、联合推介和重点突破推介战略,面向全球培育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文化旅游交流品牌,不断提高四川文化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

第五,突出安全保障。文化和旅游工作有两条底线,一条是政治底线,一条是安全底线,必须牢牢守住。要深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文化和旅游活动内容审查,强化对导游、讲解员等群体的政治引领,管好各类阵地。要把安全生产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牢固树立“隐患即事故”理念,紧盯公共文化、文物保护、旅游安全等重点领域,紧抓春节等假期关键节点,深入排查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新的一年里,四川会以更加坚定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和责任担当,拼搏实干,超常付出,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戴允康如是表示。


责任编辑:李竟闻
分享到: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