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场前沿

众专家畅谈金融投资如何支持房地产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 ——2022中国国际绿色金融与绿色低碳建筑论坛在京成功召开

2022年08月28日 11:42:18

323.png

2022年夏天,热浪席卷北半球,多地迎来大“烤”。一些地区高温叠加干旱引发山火,甚至导致电力供应紧张,在加拿大温哥华等地甚至车窗被“热爆”,“建筑热化了”也频频登上热搜。

面对极端高温向全世界人类发出的红色警告,联合国向世界各国发出疾呼:“世界正在燃烧”。

在全世界努力落实“碳中和”目标之际,作为碳排放“大户”的房地产建筑业如何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8月26日,在全联房地产商会和《中国投资》杂志支持下,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万家绿色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承办的2022中国国际绿色金融与绿色低碳建筑论坛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

本届论坛以“绿色金融助力建筑‘碳中和’”为主题,来自国资委、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金融机构、地产企业和媒体记者等在内的100多位嘉宾线下参会,超过45万人在《求是》杂志主管的圆点直播线上观看。

在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产融平台副主任、北京万家绿色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创始人郭海飞的主持下,来自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债登、CBI等绿色金融专家详细解读了最新绿色金融和ESG投资趋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专家深入分析了绿色低碳建筑发展现状和挑战,业内专家围绕金融如何支持房地产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发展、房企如何提升ESG水平、房地产业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展开了深入交流。论坛还发布了由《中国投资》杂志、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和标准排名历时7个月联合调研编制出品的《2022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报告》。

固定资产投资需融入ESG理念

444.png

主办方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祝慧烨在致辞中介绍,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4年前就已将“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和绿色基础设施发展”作为主攻方向,适逢国家提出 “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战略目标,“1+N”政策体系陆续发布,近年来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也一直在努力推动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促进绿色低碳建筑和绿色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希冀政产学研各方共同努力,助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恶恶.png

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赵华林在《新时代国企的绿色低碳发展》主题演讲中指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结构转型)转变,生态环境保护路径由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分别推进向减污降碳一体推进和协同增效转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赵华林着重强调,央企要在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中落实主体责任。“一是央企在经济发展中起“顶梁柱”“压舱石”的作用,理应率先模范执行中央决策。二是央企能源生产和能源使用占比较大,比如煤炭生产、‘五大电力’、煤化工、石油化工等主要基础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因此,完成双碳目标既是央企的政治责任也是央企产业分工责任。三是大型能源央企目前能源利用效率比较高,很多都是行业龙头企业,高排放企业实现双碳目标压力大。2019年央企二氧化碳排放量39.23亿吨(减去煤电)。”

国资委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5%,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比重不低于30%。2030年,中央企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2060年中央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有力推动国家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

滚滚滚.png

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清华大学校友会房地产协会名誉会长聂梅生在《2022年——构建房地产绿色低碳新模式》的主旨演讲中强调,房地产正经历30年来的大变局,虽然部分烂尾楼导致市场信心不振、销售下滑导致房企违约风险加剧、刺激政策效果尚未显现,但是房地产仍然是跨行业整合的底层资产,是“压舱石和支柱性”产业。

聂梅生介绍,20年来,绿色建筑经历了“由物到人”的蜕变,前十年侧重“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和环境环保,强调建筑本身的绿色性能,缺少人的居住感受。近十年转为“以人为本,智慧化赋能”,即以人为本,智慧、健康、安全、数字化,重视健康和安全属性,数字化、智能化。疫情重塑与提升绿色建筑内涵,强调健康建筑和生命安全,重归绿色建筑以人为本。

在绿色低碳建筑与数字化智慧化融合发展上,全装修、物联网、智慧家居、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分析、综合调度与调控等将重塑建筑舒适、安全、高效、健康的生存环境。只有通过智慧赋能,才能满足绿色金融对于建筑节能减排降碳实际环境效益的“可测度、可核查、可验证”要求,从而倒逼房地产企业进行绿色低碳改革,推动房地产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通天塔.png

在题为《固定资产投资需融入ESG理念》的主题演讲中,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副所长盛磊介绍,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54.5万亿元。今年1-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7%,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4%,绿色转型、社会民生、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领域的投资增速明显高于投资平均水平。

ESG作为一套落实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工具体系,对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主体项目和推进过程来说同样适用,在投资项目中融入ESG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环境角度来看,有助于引导投资项目向绿色发展转型,加强环境保护,降低项目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推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从社会角度看,有助于提升劳动就业水平,完善社会福利,提高人民福祉,落实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共同富裕等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公司治理角度来看,有助于促进投资项目合规管理,健全项目内控管理机制,完善项目信息披露,敦促项目各方遵守社会行为准则,推动投资管理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金融支持房地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痛点”

他他他.png

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出版社原总编辑郭建伟在题为《金融支持房地产建筑业的绿色低碳转型》的主题演讲中介绍,早在2013 年,原银监会制定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就将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纳入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贷款统计范围。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和2021年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多联合印发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也将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装配式建筑、既有建筑节能及绿色化改造和物流绿色仓储等可持续建筑收录其中。

日日日.png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中国区经理谢文泓在《全球绿色债券市场赋能建筑领域脱碳实践》的主题演讲中介绍,2021年全年,全球贴标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于低碳建筑平均占比将近30%,而中国同年发行的绿色债券中投向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领域的占比不到10%,其中人民币债券占比仅约为6%。但是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募集的资金中投向符合CBI定义的低碳建筑类募集资金增幅已高达83%,2022年上半年中国也已成为全球绿色债券最大发行国,未来投向绿色低碳建筑领域的资金也将同步增长。

数据显示,可持续建筑发行人民币绿色债券规模约1010.4亿元,其中募集资金用于绿色建筑的绿色债券规模约为943.3亿元,占比超过90.7%,用于超低能耗建筑的为0,其中装配式建筑、既有建筑节能及绿色化改造和物流绿色仓储更是没有披露环境效益。

“为什么现在总感觉绿色金融对房地产业的绿色低碳等可持续建筑支持力度不够呢?比如建筑开发商,你能告诉金融机构这栋建筑一年减碳、减少多少污染物排放吗?建筑每时每刻的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水消耗等数据,你有吗?你什么都不知道,你只有成本投入,没有碳账户、没有碳数据、污染物排放等数据,也没有办法持续披露。这就有可能不是真正的绿色低碳,达不到绿色低碳建筑的标准和要求,涉嫌“伪绿”、“漂绿”。所以你说让我们绿色金融给你支持,这一点就把你卡住了,你能不能持续披露监测数据,让第三方机构跟踪评估你。这都是我们绿债、绿色金融必须要求的,你发了一个绿债,盖了一个绿色低碳建筑,必须告诉我们这些预估的环境效益和建成后的实际环境效益,而且后续要一直公开披露和接受社会监督。做不到这一点,你就有风险,影响市场上对你投资的信心。”

郭建伟表示,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5%,碳排放量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50.6%,预测到2025年,城镇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面积的增量分别在50亿、22亿平方米。到2030年,二者总量分别达到约420亿、173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带动建筑用能量攀升。未来,绿色金融支持房地产建筑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前景广阔,建设期项目可以充分利用绿色信用债、绿色开发贷、绿色供应链ABS、绿色保险、综合能源管理等绿色融资工具;出售类项目可以利用绿色按揭或公积金贷款;持有类项目可以利用绿色CMBS融资、绿色REITS等绿色融资工具。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孙学工在线上演讲中补充道,“发展改革委对绿色债券有很多特殊支持政策,比如在发行额度方面,发行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可以达到80%,而普通债券占总投资的比例最高仅为60%。再比如,在资金运用方面,绿色债券资金可以用于优化发行主体债务结构的比例达到50%。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绿色投资基金的股东申请发行绿色债券,募集的资金投入到绿色基金当中去,允许先募集资金再投到绿色项目,发行方式、发行期限、偿还方式等也很灵活。” 

快快快.png

中央结算公司中债研发中心副总理史祎在演讲中介绍,近年来,绿色债券发行价格相较于市场发行价格的优势逐步显现,按照绿债市场单只债券平均10亿元的存量规模估算,每年可为发行人节省超100万元的财务成本。

根据中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数据中56只募集资金用于绿色建筑项目债券的预估环境效益统计测算,投资于绿色建筑项目,每一亿元资金每年可实现碳减排中位数98吨、平均数423吨,最大值7192吨。据此推算,全市场募集资金用于绿色建筑项目的债券每年预计可帮助实现碳减排量为10万~40万吨。

项目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完成后,还需加强建筑项目能源和水资源等消耗、以及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的监测统计和环境信息披露,以及通过第三方绿评机构的跟踪监督,确保满足绿色金融对于绿色低碳项目环境效益的“可测度、可核查、可验证”要求。

哈哈哈.png

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吕学都、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肖明智、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邹燕青、恒通建设集团绿色建筑科技中心总经理李晓金、朗诗控股-青杉资本常务副总经理方旭东还在“绿色金融与建筑转型”圆桌沙龙围绕绿色金融如何助力建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房地产建筑业发力“碳中和”

啊啊.png

论坛上,万绿信评绿色评级总监惠吉华在论坛发布了由《中国投资》杂志、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和标准排名联合调研编制出品的《2022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报告》。

标准排名联合相关机构开展房地产业绿色低碳调研已经8年,秉承公开、客观、公正、诚信原则,结合政府监管部门数据、环境信息数据等交互比对,调研编制发布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报告,督促房企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促进房地产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房企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该报告除对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成品房等进行考察,并从新开工和竣工两个维度分别进行统计和分析外,还引入了能源消耗、建材消耗、施工建设等所产生的碳排放,污染气体排放,水资源消耗和污水排放,固体废弃物排放以及环境信息披露等环境效益指标,来综合评价房企的绿色低碳水平。

多大的.png

其中,绿城中国、中海发展、首开地产、中国金茂、华润置地、万科集团、龙湖集团、旭辉控股、远洋集团、越秀地产、中南建设和恒通集团 12 家房企成为2022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 TOP30 的前十名。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赵华林为绿色低碳地产代表企业颁发了荣誉牌。

2022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前10名企业获得二三星级绿色建筑认证的面积为5559万平方米,占上榜企业总面积的45.2%,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共计5924万平方米,新开工全装修成品房面积为5664万平方米,在上榜企业相应的总面积中占比分别为52.9%、62.4%,充分显示出头部房企在绿色低碳地产领域的贡献度与集中度。

入选2022中国绿色低碳公共建筑TOP10的十大项目中,有5个位于北京,充分说明北京公共建筑在落实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为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节能减排,除绿色投融资外,在自身办公运营过程中也贯彻节能减排理念,而开发建设(或租赁)节能减排效益更好的高星级绿色低碳建筑,便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具体表现。荣获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深圳市平安金融中心北塔,领跑2022中国绿色低碳金融中心TOP10。

“十四五”是“能耗双控”向“双碳”目标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五年。入选2022中国绿色低碳园区TOP10的项目有4个通过三星级绿色建筑认证。

2021年新增绿色医院建筑认证项目38个,其中4个通过三星级绿色建筑认证。其中临沂金锣医院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雄安院区项目、桐庐县第—人民医院项目均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

标准排名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获得二三星级绿色建筑认证的绿色校园项目共有269个。其中,取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认证的绿色校园项目数量高达230个,占全部1297个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的17.73%,充分说明校园建设越来越重视绿色低碳发展。

青岛新欧亚能源集团董事长赵宗波在《城镇建筑用能“零碳化”路径》的主题演讲中表示,目前,建筑运行用能占城市整体能耗的45%左右,如全面采用高效热泵冷热联供,将使城市整体能耗下降20%以上。“能源消费电气化”是国家“30/60双碳”战略的两大核心战略之一,也是建筑用能零碳化(或负碳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空气源热泵实现大型化和无霜就基本实现了全天候、全地域、全场景可用,成为城市建筑用能“零碳化”托底的技术支撑。

2022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第一名、混改优秀企业绿城中国研发设计中心助理总经理丁鼎在《绿城“绿色健康”理想生活的探索》主题演讲中介绍,目前,绿城绿色建筑累计认证面积达2582万平方米,绿色建筑认证项目为112个,在建项目中装配式建筑占比达70%。

旭辉集团品牌负责人吴懿在《旭辉集团的ESG实践》演讲中称,旭辉2021年绿色健康建筑在竣工面积的占比达76.8%,其中二星级绿色建筑及以上项目占20%。装配式建筑应用比例达到82.6%,在行业里处在相对比较高的水平。旭辉已发行绿色债券5亿美元,并连续2年发布《绿色金融报告》。

“旭辉每半年回顾一次ESG目标的设定并跟踪进展,并对ESG风险进行管理,通过反腐倡廉和保护知识产权,保证在底层支撑上实现ESG管理架构。”吴懿介绍。

希望越来越多的房企能够像旭辉等企业一样加强ESG管理,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打通绿色债券等绿色融资渠道,早日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平稳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高瑞祥
  • 碳排放
  • 绿色建筑
  • 建筑
  • 绿色金融
  • 绿色债券
  • 碳金融
  • 低碳经济
  • 房地产业
  • 债券
  • 旭辉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