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典型事迹

广外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再升级,一餐热饭里的城市温度

2025年09月15日 22:17:07 来源:京报网

近年来,西城区持续做好养老育幼服务,以“老老人”“小小孩”为重点,推进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区、街道、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家门口普惠托育服务网,探索“双龄共养、老幼共融”新模式。其中,老年助餐服务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西城区在“父母食堂”养老助餐服务的基础上,升级“父母食堂+(家)”品牌,引入课堂、养生堂、育幼堂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服务,实现食有餐、乐有享、学有课,让老人暖胃又暖心。西城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详细介绍西城区因地制宜探索区域特色养老助餐服务模式的典型案例,守护辖区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做好养老服务是基层治理的一道必答题,而养老助餐则是这道题中最具烟火气的部分。一顿“吃得上、吃得好”的饭菜,不仅关乎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更是衡量城市温度和治理精度的重要标尺。近年来,广外街道在美意延年综合服务中心基础上,增加街道养老统筹、调度等功能,升级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记者走进美意延年综合服务中心,探访这张“温暖餐桌”背后的故事。

温馨

助餐食堂中的“家”味道

凌晨4点,美意延年综合服务中心的后厨灯火通明。蒸笼里冒出白色的热气,小米粥在锅里咕嘟咕嘟地翻滚,茶叶蛋的香气弥漫开来。这里的一天,从一顿温暖的早餐开始。

居民在综合服务中心享用可口午餐

早晨6点半,几位早起锻炼的老人陆续走了进来。“一碗粥,一个鸡蛋,两个包子。”李阿姨熟练地端着餐盘选了吃食,刷了老年卡,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年纪大了,自己做早饭嫌麻烦,外边的又太油,这里的早点吃着舒坦。”对李阿姨和许多街坊邻居来说,来这里吃一顿热乎、省心的早餐,已经成为习惯。

“早上的第一餐我们尽量准备得丰富一些,让老人吃得营养、搭配更均衡。”美意延年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常见的粥、豆浆、花卷、油条、鲜肉大包子,还备有煎蛋、煮鸡蛋、茶叶蛋等优质蛋白质选择。喜欢吃点不一样的还可以选择肉龙、发糕、煎蛋火腿双夹,需要少盐、少糖或半份的,时间允许的话,做饭的大师傅现场都可以进行调整。

厨师精心烹饪健康餐食

上午10点,早饭时间刚过,电子屏切换到午餐菜谱:梅菜扣肉、滑蛋虾仁、小炒黄牛肉、宫保鸡丁、老北京炸酱面、朝鲜冷面……记者数了数,当天午餐一共准备了20多种热菜,加上近10种主食,口味丰富、荤素搭配合理,能够满足老人午餐需求。

工作人员为老人打餐

“我们这里以小碗菜为主,不是大锅一炒端上来。”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每天午餐保证25到28道菜品不重样,当天食材当天用完,不用预制菜,也没有隔夜菜。同时,价格也很“适老”,素菜从4元起、荤菜10到16元。老人们最常见的组合是“一荤两素”配上主食,花费通常在十八九块钱,就能吃得营养又可口。透明的挡台后,厨师们的手法娴熟,小铲一抄一抖,菜肴亮泽饱满,显得格外诱人。

“您来了,今天够早的呀!”工作人员看见熟面孔,连忙迎上去。11点左右,王大爷拄着拐杖走进来,他是这里的常客,几乎每天的中餐和晚餐都在中心解决。“还是老样子,给我来一份鱼来一份主食。”王大爷说道。工作人员对老人情况比较了解:独居,腿脚不太方便,在家一个人不愿意做饭,口味比较清淡,清蒸鱼最合适。“咱今天吃巴沙鱼,不用挑刺,盐少、油少,很适合您。”工作人员介绍道。

除了饭菜可口,现场就餐秩序也非常好,一道导流栏将人群自然地分成两列:一侧是点餐取餐的队伍,另一侧则是端盘落座的通道。地面上贴着清晰的指引标识,即便是第一次来的老人,也能一目了然。

支付环节同样“适老”,老人可以刷会员卡、微信和支付宝,有备注的老人还可以“刷脸”,不用掏手机翻页面,识别通过、扣款成功只需两三秒。自助收银屏旁,一块黄色的牌子温馨地提示着“注意高温,小心烫伤”,旁边还有一个专门放置托盘的台子,方便老人将盛满热汤的碗先放下,调整好姿势再端走。大厅里,几位志愿者来回穿梭,主动为腿脚不便或拄着拐杖的老人端汤、添饭。

“这里的饭菜清淡、有热气,吃完了心里踏实。”坐在窗边位置的王大爷把汤碗挪近了些,满足地说道。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顿午饭,更是一种日常的慰藉和有品质的晚年生活保障。

便捷

老人足不出户享“热饭热菜”

综合服务中心提供送餐到家服务

广外街道美意延年综合服务中心自2023年12月正式营业以来,已累计为周边居民提供73万人次助餐服务,助餐量居全市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之首。在持续打造居民放心的家门口餐厅的同时,街道也逐渐关注到老年人的配送需求。前不久,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美意延年综合服务中心)携手“饿了么”推出广外街道全区域免费送餐到家服务,辖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吃上暖心又健康的饭菜。

每周日相关负责人会在微信群里发布下一周的菜单,每天下午4点,还会再发布第二天的菜单,老人或家属在群里“接龙”下单,中心将订单汇总整理成一份详细的电子表格,包含了姓名、地址、联系方式、菜品以及所有个性化备注。第二天上传至“饿了么”系统自动派单,系统会自动进行路径规划,并将订单分配给专门负责这一区域的骑手。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我们也尝试过自己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志愿者配送,但很快就发现了问题。送餐耗时、占人,中心里其他的上门服务就得往后排。而且,配送效率和专业性也无法保证。于是,我们转变思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将配送环节交给了市场化的专业团队,而街道和中心则专注于抓好服务标准、食品安全和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

为了让这项合作更“适老”,双方在合作之初就下了不少功夫。“我们和平台协商,固定了3到5名经验丰富、有耐心的骑手专门负责我们中心的订单。”运营经理说,“第一次上门时,我们逐一给老人打了电话,详细告知‘送餐员换了,是和饿了么合作的’,让老人能够放心开门。”

上午11点50分,后厨的出餐口开始忙碌起来。一份份打包好的餐食被贴上封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姓名、地址、菜品和所有禁忌备注。随后,这些餐盒被整齐地放入恒温保温箱中。门口,身穿蓝色制服的骑手们早已等候,他们按照订单序号依次取餐,然后迅速出发。

记者跟随其中一位骑手,穿过几条街巷,来到一栋没有电梯的老旧居民楼前。骑手熟练地爬上六楼,轻轻敲响了房门,报出自己的姓名,门很快开了。“知道您快来啦,我在门口等着呢。”老人接过餐袋,脸上露出了笑容。临走时,骑手看到门口放着一小袋垃圾,便顺手提了起来。“有些老人腿脚不便,下楼困难,我们就顺手帮个忙,都是应该的。”骑手说道。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心日均配送量达80单以上,进一步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

全龄

城市年轻人的休息场所

中午12点半,老年人就餐高峰逐渐退去,美意延年综合服务中心的门口,开始出现越来越多年轻的身影。

一位外卖小哥把电动车停在门口,快步走进中心,先找到一个空闲的插座给手机充上电,然后点了一份“小哥优惠餐”。他告诉记者:“这里的饭菜清淡、干净,价格也实惠。吃完饭还能歇口气,给手机充电,对我们来说太方便了。”据悉,今年7月,美意延年综合服务中心挂牌广外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面向“一老一小一新”,提供精准服务,依托原有基础打造“友驿”全时驿站,同步培树“银龄合伙人”“成长共创实验室”“新新能量舱”三大特色项目,推动党务、政务、服务在党群服务阵地深度融合,打造“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新有所靠”的生态网络。快递员、外卖员、出租车司机,除了可以在这里歇脚、充电、喝水,吃到一口平价的热饭,还能通过“政策云咨询”“技能成长营”等服务模块,满足在政策知晓、权益保障、技能提升等方面的需求。

与食堂仅一墙之隔的,是街道打造的24小时阅读空间。美意延年综合服务中心创新服务模式,延长服务时间,配备全套智能化管理设备,通过智能化控制、监控等高新技术手段,实现无人化空间管理,将更多自由转移至阅读者。目前,阅读空间拥有各类图书5000余册。

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设计之初,广外街道就明确了要打破传统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专属”的刻板印象,打造一个能够促进代际交流、服务全体居民的空间。包括面向新就业群体,提供高峰错后就餐折扣、夜间加餐,以及晚8点后的半价优惠,为周边的写字楼和单位提供提前预订、按需配送的团餐服务,为适龄儿童提供托管服务等。

一张全龄餐桌连接起了社区里的不同代际、不同群体。年轻白领在这里找到了性价比和健康,新就业群体在这里获得了一份喘息和温暖。当“烟火气”遇上“书香气”,当“银发族”遇上“上班族”,广外街道的区域养老服务,也因此拥有了更广阔的内涵和更持久的生命力。

拓展

餐桌之外的“第二课堂”

居民参加老年学堂书法班

不管是上午还是午后,当一层食堂渐渐平静下来,位于二楼的“老年学堂”逐渐热闹起来,这里是老人们的“第二课堂”。

走进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几位老人正围在一位志愿老师身边,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在宣纸上挥毫泼墨。每周都会开设的书法课,对于许多老人来说,重拾年轻时的爱好,或学习一项新技能,是他们退休生活中的乐趣。走廊的另一侧活动室里,舒缓的音乐声中,十几位老人正在跟着老师练习太极拳和八段锦,一招一式,缓慢而专注。而在走廊的尽头,一场关于秋季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健康讲座正在进行,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主讲,场上座无虚席。

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还与中国老龄事业基金会等专业机构合作,定期开展“双梗风险筛查”(心梗、脑梗)、认知障碍筛查等公益活动,与广安门医院等周边优质医疗资源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专家前来举办义诊和理疗体验活动,预约总是满满当当。从早上6:30到晚上8:30,中心一天里至少安排四场不同的活动,有书法、摄影、太极、交谊舞、健康义诊、风险筛查……运营团队每天都会把详细的活动月历贴在门口最显眼的位置,老人们一进门就能看到。“一位老人中午来这里吃饭,看到活动预告,就顺便上了一堂课,或者做了一个免费的健康筛查;反过来,一位经常来这里参加活动的老人,自然也愿意在这里解决用餐难题。”

除了面向老年人的课程与活动,中心还积极探索“双龄共养”的代际互动模式。在节庆节点,中心会组织老人和社区里的孩子们一起做手工、写春联、讲故事。“我们希望这不是物理空间的简单拼贴,而是通过有意义的活动,把老人和孩子的心真正牵在一起。”负责人表示。

餐桌满足的是身体的能量需求,而餐桌之外的“第二课堂”,则为老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社交平台。当物质供养与精神慰藉相结合,美意延年综合服务中心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吃饭、活动的地方,它真正成为了一个有温度、有活力、能够持续赋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社区家园”。

愿景

从“一口热饭”到“一张网络”

工作人员和居民成为朋友

“我们赋予了美意延年‘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即指挥中心、调度中心、资源中心和监管中心。”广外街道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美意延年不仅要做好自身的运营,更要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将标准、资源和能力输送到整个街道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去。

为此,广外街道以党建为引领,着力构建了“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38个)+N个专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的“1+38+N”区域养老服务新格局。向上链接街道的民政、城管、卫健等多个职能部门,实现政策协同和资源统筹;向下,它对接全街道38个社区和1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6家养老机构,打通服务的“最后一百米”;在横向上,它广泛联合优质的社会餐饮企业、在京央企食堂、专业配送平台等N方力量,构建了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化供给体系。

街道负责人强调,“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不能千篇一律,在有主心骨、向心力的同时要更具自身特色。”例如,养老驿站间可以互相交流菜单标准、食品安全管控流程、适老化的支付交互体验以及社会化的配送体系,但在装修风格上可以更侧重居民意愿与需求。

目前,按照整体建设思路,街道一体化整合了1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6家养老机构,共同构成了40处“食光厨房”助餐点。其中,吸纳了9家优质社会餐饮企业加入供餐体系,并以“社区+驿站”合作的模式,开设了12个社区养老助餐点,初步形成了一个多点位、全覆盖、强协同的助餐网络。

“我们的目标不是追求‘网点越多越好’,而是追求‘服务在地化、能力可复制’。”街道负责人总结道,“希望把‘一口热饭’这件民生小事做成一套稳定、高效、有温度的社会化供给体系,真正让辖区百姓感受到城市‘食’光温暖。”

责任编辑:张阿嫱
  • 养老服务
  • 民生
  • 广外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