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立足数字经济,把握数据和人才的双维要素

2022年05月12日 10:42:37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生产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现今,随着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人类迎来了以数据技术为依托的又一次科技革命,这让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化手段从宏观、微观,跨越时间的长河,跨越空间的束缚,更加具体、实时、精细地认知我们的世界、改造我们的世界。可以说人类正走向数据为基础的治理文明时代。新的治理观念的塑造,新的数据治理理论的形成,大数据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数据治理在企业、社会、政府、国家等实践层面的运用是大数据引领人类走向治理文明新时代的重要体现。

本世纪初,我国大数据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大数据”的说法,但此后随着技术的发展成熟,大数据成为时代的需求与共识。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颁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书面形式将大数据产业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领域,从国家层面确定了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必要性、迫切性、重要性。此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又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方向与任务。2021年11月30日,工信部发布了《“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密集推出一系列促进大数据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各部委、各地政府大力推动产业发展,已形成多层次协调推进的政策环境,现阶段我国大数据产业出现良好发展势头,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数字经济发展将成为新动力新引擎。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遭受全面冲击,生产、投资和贸易大幅收缩,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剧。我国数字经济逆势而上,成为经济重振的关键动力,预计到202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25%左右,创新力强、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数据要素战略资源地位不断提高,作为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未来,我国数字经济红利将进一步释放,向数据流通服务创新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更深层次融合、数字基建全面推进、新业态新模式日益成熟、治理数字化更加务实、数字贸易水平进一步提升等方向迈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要素。近年来,为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各地大力推动城市和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数字化人才需求大量增加。产业发展依靠人才,产业腾飞则需要依靠专业技能人才,数字化技能人才供给不足成为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破解人才短缺困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发展数字经济面临的重要任务。据2020年7月《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未来5年,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预计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近150万、物联网安装调试员近500万、无人机驾驶员近100万等,人才缺口近千万。可见,在数字化时代,我国人才缺口十分庞大,人才竞争已从第一阶段的抢人大战,进入第二阶段的育人大赛,谁具有用人的造血能力,谁将赢得未来,开展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为数字经济发展做好产业人才培养。数字化人才紧缺背后存在培养模式陈旧且脱离产业需求、技能认证标准不统一、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分布不均衡、存量资源缺乏有效利用以及城市营商环境不佳等多重因素的制约。长远看,各地应结合本地数字经济发展实际,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在人才服务保障、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多下功夫,打造好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生态。

各级政府: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着手谋划全民数字技能培训,以政策形式将数字技能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能够体现政府对数字化人才培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认可。营造全社会数字化技能培训意识,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科研、培训支持力度,畅通技能人才培养通道,鼓励各地区开展校企合作试点,从而稳步扩大数字化人才选拔面,切实满足市场急需紧缺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高校、职校: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面向市场需求加大数字化高端人才培养,持续推进制造领域数字化高校课程改革,完善数字化人才教育体系,打好数字化“地基”;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新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推进产学研用全面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数字化人才。

企业端:依托企业多年用人育人经验,构建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资源池,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培养工作,进行实战化育人,强化企业在人才选拔与培养中的主体作用。面对数字化转型压力,企业可以选择“内部培养+外部招引+生态合作”等方式,组建复合型数字化转型团队,推进复合型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同时,企业还可以邀请第三方专业服务商来“问诊把脉”,以解决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难点、痛点问题,以此充分整合产学研等各界资源,广泛开展跨界合作,共同推动大数据人才培养,是解决大数据产业人才瓶颈的一次模式创新。

目前,各大企业争相开展数字化人才培育争夺战,承担我国数字化培育的重任,企业自主开展数字化人才培育工作,依托政策机制及多方资源,构建大数据产业人才实训基地,培养复合型数字化人才,可以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一方面,依托数字化平台,与高校建立合作,能够为高校学子提供前沿的数字化资源、匹配市场的实操机会,夯实校内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提供数字化平台和相关资源,能够以结果为指导定向培育人才,形成契合企业自身需求的人才库,打造人才供给发动机,真正实现数字化人才供给端优化。

易华录的大数据产业人才培养实践。易华录立足大数据产业,围绕收、存、治、用、易五个数据场景的产品应用与解决方案,依托自身的企业教育培训部门,将易华录对于产业人才培养的多年经验结合传统的职业教育,创新理论+模拟+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赋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培养,以开放式平台运营方式打造人才培养航母,助力城市新兴产业人才造血能力提升,提供从教育到产业的全链条支撑服务,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打通。

教育端,易华录结合自身技术能力、人才标准编写的积累、多年举办“华录杯”算法大赛、大数据大赛的经验,以技术支持单位的角色积极参与支撑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全国总工会等国家部委的各类一二级赛事为切入点。例如2021年易华录就作为人社部“新职业技能大赛”中人工智能赛项的国赛的技术支持单位,推荐多位专家担任专家组成员,并且提供根据公司业务的各类平台改进的教赛类支撑平台,作为国赛和各地省赛的支撑保障。成功拥有支撑国内一二类大赛的经验,为未来承办支持其他一二类赛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口碑。

并且依托大赛的举办和教赛平台的积累,响应国家号召,践行央企责任,按照教育部和工信部联合发文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文件要求,顺势与国内高校、职业技术院校开展“易华录数字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合作,结合目标学院特色、学院定位、学院能力,进行校企共建。提供专业建设咨询、双师培训、工程师入校、教材课程共同开发、课题共研、实验室建设、学生岗位能力培训及评价、学生校内实训、创就业培训及孵化等一系列全流程服务,目前已与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武汉纺织学院等学院进行合作洽谈,今年有望落地。

培训端,易华录作为工信部《大数据从业人员能力要求》《人工智能从业人员能力要求》《物联网从业人员能力要求》,以及人社部《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诸多标准的核心起草单位,已具有开展工信部电子标准院(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全类目)、人社部(大数据、人工智能)、网信办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CSC网络安全能力认证)、数据中心运维人员认证、以及合作伙伴的CISP系列等各类专业岗位认证能力,并且还在持续增加。可以面向在校生、新一代信息技术从业人员、社会特殊群体(残疾人、退转军人、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及大型央国企数据类技术人员和主管工作人员开展,从首席数据官到数据标准员的纵向全层级;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通信、信息(数据)安全、数据中心运维等横向全链条的培训及评价服务。

在产训结合、产教融合方面,易华录已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签署协议,并揭榜成为“工信部大数据产业人才实训基地”指定的共建合作单位。负责在全国开展省、市两级基地的推广、建设、运营工作。现已与北京、天津、辽宁沈阳、江西抚州、安徽宿州、湖北武汉、广西南宁、云南腾冲、云南普洱、广东深圳、广东东莞、江苏徐州等地政府接洽,开展基地建设和培训合作,并且将基地对接当地产业学院、嵌入培训业务、搭建学生校外生产化实训基地(半工半学形式),并且在实训结束后针对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培训认证情况、实习实训业绩表现等以工信部基地和易华录联合名义为学生出具就业能力评价鉴定,向企业进行推荐就业。该模式结合政府工作部署,今年也有望落地项目。

与此同时易华录还积极与国培网、极客邦等在线平台开展合作,促进线上线下的融合,共同依托国标、行标开发相应课程,互相引流,使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惠及更多人群,推动国家产业人才结构的不断向好优化。

最后易华录还联合如华为、阿里、京东、360、寒武纪、商汤、旷视、格灵深瞳等生态合作伙伴和行业龙头以开放式平台基地的方式将优质的产业人才培养内容和模式引入地方。为地方带来教培产业,带来人才培养特色、带来人才孵化能力,共同为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随着大数据产业链逐渐完善,大数据应用层次逐步深入,产业分工更加明确,通过培养复合型数字化人才提升产业供给能力和行业赋能效应的作用就益发明显。产业人才培养由政府监管、引导,央国企产业单位参与,高校、职校联动,打造产教训融合,政企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必将成为大数据产业人才繁荣的制胜法宝。(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红民)

责任编辑:张瑶
  • 大数据
  • 数字经济
  • 人才培养机制
  • 数字化时代
  • 易华录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