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正是水稻插秧的黄金期。在陕北地区水稻生产第一大县区——横山,沿无定河两岸的稻田里,插秧机往来穿梭,将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整齐地栽插进水田里。
全国种粮大户乔俊宏今年共种植水稻6000多亩,全部采用机械化插秧,作业效率大幅提升。“以前人工插秧,一个好工人3天才能插完1亩地,现在1台插秧机1天就能完成插秧70亩以上,相当于200多个劳动力,20多天就可以完成全部插秧。”乔俊宏告诉记者,今年他还购置了专业植保无人机,进行洒药、施肥等作业,通过立体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水稻种植是横山区一大特色产业,横山区连续出台多项扶持奖励政策,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动水稻产业发展。“今年收到区上的扶持资金80万元,引进了5台高密度的高速插秧机,每亩可以增加秧苗密度20%,预计每亩增产100公斤。”横山区农业产业办公室主任王久国向记者介绍到。
横山境内的无定河流域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水稻种植适生区,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5万亩左右。近年来,当地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以稻田养蟹为例,一水两用,一地双收,亩均可增收800元左右。
除了经济效益,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生态效益同样十分可观。据横山区水产工作站高级工程师郭宏强介绍,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支流,无定河段两岸的稻田和滩涂地是无定河重要的水生生物、微生物的栖息地和繁育地,以前因为施肥打药,使得水生生物种群数量锐减,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推广使用有机肥及生态制剂,确保了食品安全,解决了土壤板结问题,保护了水生生物种群。“近年来下游的米脂、绥德、清涧县群众反映,水里的鱼多了,水环境明显好了。”
据悉,今年横山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较去年增加1万亩,突破4万亩,其中设置的1万亩核心示范区,重点建设1个集稻田画、科普、休闲农业、稻渔新品种(稻鱼、稻鳅、稻鳖、稻虾)养殖的示范园,通过深挖农渔文化、立体养殖、生态保护,休闲观光等发展潜力,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